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研究

2018-01-28 11:19丁亚丽
大经贸 2018年10期
关键词:风险研究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

丁亚丽

【摘 要】 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就是利率,而利率在我国因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而长期低于市场水平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利率市场化的关注度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而逐渐提高,深入研究利率市场化现实问题的文献资料日益增多。本文将分别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以及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现有文献作详细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风险控制 风险研究

一、利率市场化相关文献综述

(一)外国利率市场化路径模式研究

由于国情的不一致,世界各国在选择利率市场化的路径模式也各有不同。

部分国家选择了渐进式的利率改革。铃木淑夫(1995)指出日本由于战后经济复兴的要求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强制性的金融调节和利率管制是必须的,但是随着金融正常化的到来和金融国际化的进展,金融结构和金融制度对利率自由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朱茜(2004)则在研究中指出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两阶段改革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初集中在完善金融市场等国内金融的改革,90年代初则推行了利率自由化,加速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Bekaert Geert(2001)在研究中发现,石油危机带给美国的通货膨胀使美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和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共同影响下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它是一个金融市场倒逼金融监管改革,改革又进一步刺激金融创新的双向过程。

也有部分国家选择了激进式的改革。Michael Schulte(1998)认为德国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与其他的发达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其国内金融发展形势较缓,经济相对不景气,这样的金融市场致使联邦德国选择了激进式的利率改革,并成为了率先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之一。严伟祥(2015)在研究中指出,以阿根廷、智利为代表的拉美国家直接开放了利率管制,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解决了金融抑制问题,但也由于这种过于快速的推进导致其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投机行为,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研究

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模式的研究说明,不同国情的国家适合不同方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这意味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利率市场化自被提出之后已经获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它仍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改进。李宏瑾(2015)指出,我国的名义利差水平远低于当前全球水平,净息差水平不仅低于名义利率,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是急需改进的问题之一。彭建刚,王舒军,关天宇(2016)研究发现,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初始趋于扩大,达到一个峰值后开始逐渐缩小,长期发展会使银行业利差收入优势消失。

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仍有很多学者认为目前的经济环境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孙雨(2012)认为随着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商业银行无论是经营体制和公司治理结构还是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都已经具备了在市场上平等竞争的能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宿玉海,王韧(2017)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目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有利于金融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地区政府应提高行政效率和制度质量以促进该地区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效地增加借款者违约成本。安辉,张芳(2017)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资源,扩大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提高自身的效率,并且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会随着市场化成都的加深而升高。

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相关文献综述

(一)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与量化方法相关研究

探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问题的基础在于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本文将风险归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破产风险六大类,目前学者对风险识别的方法各有不同。Anthony G.Cornyn(1999)在研究利率风险过程中提出,利率风险的识别方法分别为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四种。郭本宇(2005)以商业银行实际数据为基础,运用重定价缺口测量方法测量了利率风险来源,发现风险来源主要为净利息收入波动、基本点风险和冲定价风险以及银行收入对央行基准利率的敏感性程度。刘祥东,王未卿(2015)利用贝叶斯判别法、Logistic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了识别,并对三者的准确性、预测能力、稳定性进行比较,发现三类模型对信用风险识别的准确率依次提高。曹琳,原雪梅(2017)采用或有权益分析方法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之后发现,在2012年后的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飙升,针对单一银行的监管标准已经无法有效识别系统性风险。

有效地识别商业银行风险之后需要对其进行风险量化以便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在商业银行风险量化方法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实际各持观点,并在该领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李果(2005)对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在我国实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之后认为KMV模型和CreditMetrucs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领域有借鉴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进了VaR风险量化方法。曹道胜,何明升(2006)则认为只要对KMV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改,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确保样本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该模型就能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分析。余永华(2012)侧重于研究微觀层面的流动性风险度量,并将度量方法综合为流动性指数法、内部比例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三种,分别用资产变现价格与市场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银行内部指标以及多指标降维而成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流动性风险。彭洁(2014)运用修正久期—凸度模型和Nelson-Siegel模型拟合的国债收益率数据计算了民生银行2012年资产和负债的久期和凸度,以及利率变动对银行资本净值的影响,证明了修正久期—凸度模型更适合运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

(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相关研究

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量化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银行控制风险,在新形势下调整原有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银行风险,而我国对风险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2003年就已经公布《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但实施的仍旧是1988年的协议,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研究方面的落后。赵家敏,张倩(2004)就操作风险进行了深度分析之后认为以数据为基础的“自下而上法”能更精确地计量此类风险,他们提出仅对操作风险量化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还建立了一个综合型操作风险管理模型框架,抽取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事故数据,通过对事件事故的原因分析进行风险映射,对不同风险差距的项目制定和实施不同的风险管理与监管对策。刘晓勇(2006)在考察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理论和实践发展基础上,提出应构建“产权明晰、公司治理良好、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有效、合规功能到位”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新机制。路阳(2013)梳理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文献现状之后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在稳定金融秩序和发挥其对风险控制的主观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从银行企业政府的三角关系中切入分析风险控制机制。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影响的文献综述

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利率风险也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而上升。Manthos and Georgios(2011)通过对欧元区银行的实证研究發现,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占比越大,风险偏好越大。Wahyoe et al.(2013)则对亚洲多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商业银行的收入波动和银行破产风险就越大。陈颖(2014)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存贷款利率上升,银行在短期内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资金,但是利率上限的取消会使原来的商业银行长期均衡被打破,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杨毅,苏庚云(2015)利用VaR模型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随着利率管制的不断放松,我国整个银行业面临的利率风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扑鼻那存在“借短贷长”的骑行资产负债结构。张国栋(2016)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分别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收利率市场化影响不显著,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随着利差收窄和贷款增长率的提高而增加。

但是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Angkinand et al.(2010)发现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商业银行风险呈现倒U型关系,商业银行风险先会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再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资本监管力度在两者关系上起了重大作用。李成,杨礼,高智贤(2015)提出不论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还是非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都降低了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他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正处于中前期,商业银行的风险降低速度减缓但是仍旧保持减缓的趋势,这是由于非存贷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加速了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展了融资渠道,分流了银行贷款,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李仲林(2015)认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呈下降趋势,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却在上升。

四、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首先,很多文献只是从单一方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相对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很少有全面研究的文献出现,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总结了国外研究的经验,但是与我国的现实情况结合程度仍不够紧密。其次,目前学者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局限在定性分析上,没有从量化角度证明风险控制方法的提出依据,对于控制方法的定量研究少之又少。第三点,在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方法的研究中,提出的控制方法大多是从事前控制角度出发的,对于事后救助角度提出的控制方法寥寥无几,是当前研究的空白领域。

【参考文献】

[1] Delis, Manthos D., and Georgios P. Kouretas. Interest rates and bank risk-taking.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

[2] Wahyoe Soedarmono,Fouad Machrouh,Amine Tarazi. Bank competition, crisis and risk taking: Evidence from emerging markets in Asi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2013.

[3] 李宏瑾.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 国际金融研究,2015,(02):65-76.

[4] 彭建刚,王舒军,关天宇. 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窄吗[J]. 金融研究,2016,(07):48-63.

[5] 彭洁.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

[6] 张国栋.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研究[J]. 经济论坛,2016,(10):54-57.

猜你喜欢
风险研究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
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发展研究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P2P网贷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