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滨
摘 要 网络真正向大众开放,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网络惊人的发展速度以及对人们的影响。网络早己经并正在继续逐渐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关键词 泛娱乐化;中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5-0035-01
今年6月19号,游戏成瘾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游戏成瘾”定名为“游戏障碍”,属于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其症状包括:(1)对游戏失去控制力;(2)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需让位于游戏;(3)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4)症状至少持续12个月。
参照标准,在中学生里游戏成瘾的同学并不少。如果仔细研究现代中学生的娱乐现象,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泛娱乐化”这一概念。“泛娱乐化”概念最早由世界著名的媒体老师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提出。他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消费意识的猛进,中国的娱乐业随之也出现了一片熙攘热闹的景象。部分中学生对于娱乐现象呈现出的是病态的追逐。在网络中失去了自我,甚至连接他们生命的,只是一根网线。
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智能手机的原住民。伴随着众媒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本就在社会文化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高度膨胀,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商业化,使大量娱乐化、碎片化、低俗化的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给青年学生价值观、思想道德的形成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与我们所倡导主流价值文化的冲突和困惑将是培育和践行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一个时代性、现实性问题。
让学生成瘾的何止是游戏,让学生“成瘾”的还有很多,有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有无数的“網红”、有五花八门的“直播”……他们所面对的是他们上一辈人所不曾面对的令人迷茫的网络。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地涌入到社会中。这些新文化、新思想中不乏夹杂着一些糟粕的思想和文化。作为青少年正值风华正茂的人生阶段,对于新奇的事物和文化都比较好奇,都想去接触、去尝试,但是青少年对社会真、善、美,假、恶、丑的分辨能力较弱,很容易被一些庸俗的、低级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侵蚀灵魂。如果针对目前社会上群众文化没有给予正确的梳理,没有给青少年正确的指导,而是任其这样的社会现象发展下去,那么必定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会让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某种程度上,手机锁住了中学生的眼,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心。他们可以忍受肥胖,可以抛弃正常的社交,拒绝阳光下的运动。
那么,在网络这个五花八门,光奇陆离的世界里,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通过在泛娱乐化现象下对中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学生由于生活视野狭隘、人生经历单纯、道德价值观不十分稳固等因素,在面对泛娱乐化现象下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碰撞时,一部分学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就会摇摆,因而使他们的内心产生空前的困惑和迷惘,从而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抓好课堂教学第一渠道,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要在中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努力使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真信、真懂、真用。
搭建社会实践宽广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宽广平台的育人功能。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社会实践领域。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积极引导中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关注弱势群体,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社会、陶冶情操、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
营造校园文化良好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在人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当代中学生是新媒体的追随者和使用者,把新兴媒体作为传播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积极利用网站、手机、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正臣.新时期高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7(3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