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纠正性反馈的理论某础探究

2018-01-28 22:50郑璐杰尤佳湄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4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基础

郑璐杰+尤佳湄

[摘要]作为课堂互动一种有效形式,纠正性反馈被认为是促进学生二语习得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实现交际型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相关二语习得理论,对于纠正性反馈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以便为其实证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纠正性反馈;二语习得;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 2017)14- 0179-03

doi:10. 3969/j.issn. 1671- 5918. 2017. 14. 06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纠正性反馈是指教师在有意义的交际环境中对学生语言错误进行的修正,有助于学生在互动交流的同时注意到语言的准确性问题。随着交际型教学模式( communicativelanguage teaching)在语言课堂上的广泛应用,课堂纠正性反馈也受到了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互动交际过程中的纠正性反馈可以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注意到他们的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本文就纠正性反馈的理论基础进行探析,以便为其实证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输入”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听或者读所获得的语言信息,即学习者所接触到的目标语言样本。Krashen于1982年提出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习得二语首先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而什么样的输入才是可理解性的呢?首先,输入的内容需要根据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水平进行选择,做到难易适中。具体而言,如果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水平为i,那么可理解性输入就应为i+l,其中1指的是比学习者自身语言水平稍高的输入语。其次,输入的内容需要具有足够的量,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拥有更多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对意义的加工上。而通过适当情境吸收接纳这些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能力就会自然产生并不断提高。

根據Krashen所提出的输入假说,教师的纠正性反馈也可被视为课堂环境中可理解性输入的一部分。学习者的错误表达代表了他们现阶段的语言水平i,而教师的纠正性反馈(修正语言错误及确认语义)则提供了略高于学习者现阶段语言水平的知识1,形成i+l的结构,即可理解性输入。因此,纠正性反馈对于学习者的二语习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互动假说

Long的互动假说(1983)最初是作为Krashen输入假说(1982)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两种假设均强调了学习者的二语习得必须基于可理解性输入的有效性。

然而,与Krashen认为只有简化输入和运用上下文才可促进输入被理解的观点不同,Long强调了交际互动对于语料理解的重要作用。

当语言能力不同的两名对话者之间进行对话时,他们之间通常会出现许多理解和沟通困难。Lorig(1983)根据他对NS - NNS互动的研究,认为在这类情况下,对话者通常会通过各种话语调整方式,例如重复、请求澄清、理解核查、确认核查等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理解。这这些话语调整也被称为意义协商( negotiation of meaning)。意义协商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交际出现困难时,进一步理解输入内容,从而可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然而,在早期的互动假说(1983)中,Long只关注到了互动在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输入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它在为学习者提供目标语言的正确形式方面的作用。Braidi(1995)认为Long(1983)过分强调分析互动的“意义”方面,而忽略了学习者语言学习方面。因此,Long( 1996)对其互动假说进行了修正,特别提出了互动过程中选择性注意、负面反馈和学习者输出对于语言习得的作用:

……有助于习得的环境因素通过选择性注意和学习者的发展处理能力为介导。在“意义协商”过程中,这些资源的汇集更加有效,但并非具有排他性……在协商工作或其他方面获得的负面反馈可能会促进SLA发展……(Long,1996:414)

由此可知,互动会话中对二语习得起促进作用的因素除了语义理解,还包括了针对二语形式而提出的负面反馈,即纠正性反馈,以及纠正后输出的机会。纠正性反馈除了包含可理解性输入,还可将学习者的注意(注意力)吸引到语言知识和结构上。而互动则将输入、选择性注意、学习者内在语言能力和输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和发展。

四、可理解性输出假说

Swain( 1985;1995;2000)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说实质上是对输入假说(1982)和互动假说(1983;1996)的补充,认为交互协商可促进第二语言学习,不仅是因为它能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可理解性输入”,而且也在于它可以创造许多获得“可理解性输出”的机会。根据输出假说,要使学习者成功地习得语言,大量的语言输出练习必不可少。

Swain的主张源于她在多伦多进行的“法语沉浸式”项目(1985)的实证研究,该研究表明尽管学习者多年来接触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但仍然无法习得某些语法形式。引起这种无成效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缺乏足够的机会去输出目标语言。这意味着除了接收足量输入外,学习者还需要具有“强制性的语言表达”机会来使用目标语言,对其进行思考并予以修正,以便使自己的语言输出更加准确且更容易被理解。

Swain在她的输出假设中还清楚地归纳了可理解性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三大功能。首先,输出使学习者能够注意到自身的语言表达和目标语言形式之间的差距,从而促发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帮助学习者习得新的语言知识或巩固已有的语言知识( Swain,1985);其次,它是测试检验目标语言形式相关假设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者可能形成更准确、复杂和可理解的话语( Gass&Mackey,2006);再次,输出具有元语言反思功能,有助于加深学习者脑海中对语言形式和规则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的不仅是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而且还要通过与学生互动协商来迫使他们形成输出。

纠正性反馈是促使学生产生强制性输出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提供纠正性反馈以后,学生需要进行修正输出,如此教师会更加清楚学习者是否已经修正了他/她的错误,然后决定是否要再次提供反馈或继续互动交流。

五、注意假说

学习者意识及注意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近些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研究教学、互动和纠正对于美国人学习葡萄牙语的影响的案例中,Schmidt和Frota( 1986)发现,学习者仅习得了其在与母语人士交流期间有意识注意的那些目标语特征,却难以掌握其在输人中未注意的那些特征。因此,Schmidt于1990年提出了注意假说,认为注意是对于语言学习至关重要的一个意识过程:在会话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注意到他们的非目标语言和类目标形式之间的差异,然后重构他们的语言知识。Gass( 1991:136)也提出:“除非学习者有意识关注和注意,否则目标语言中的任何内容都不会被语言学习者的现有系统吸收”。

纠正性反馈是将学习者注意力吸引到语言元素上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助于他们注意到目标规范与中介语之间的差距,因而根据注意假设,它被视为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重要因素。从根本上说,它是引起注意的一种途径,没有纠正反馈,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则更容易发生“石化”现象( Gass,194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以上四种二语习得理论,发现纠正性反馈对于二语学习者的输入、注意、输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交际互动型语言环境中既有助于学习者理解语义,也可以使学习者关注到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准确性。本文所涉及的二语习得理论均可为纠正性反馈的实证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理论基础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