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生
有一位诗人叫桑恒昌,老实说,我不太熟悉他的名字,但无意中看到他有这样一句诗:“生命在,诗就在。我有时间写诗,没工夫去老。”让我心动不已。
众所周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老年人已高达2.41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7.3%。而且科学告诉人们,无论是谁,不可能“万寿无疆”“永远健康”,也谈不上“再活五百年”。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处于一种等老、恐老、愁老的状态,而这个名叫桑恒昌的老人居然“没工夫去老”,无疑让人心头一亮。
没工夫去老,是一种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相信,当一个人沉醉于工作、学习、劳动和创造之中,就能够不觉老、不怕老,也就推迟了老。
在人们的印象中,诗人是充满激情、喜欢张扬的,但没工夫去老,不是诗人的心血来潮,矫情夸张,完全是“来源于生活”。在上亿老人队伍中,我们确实会看到不少这样的老人。活了112岁的周有光老人,是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和爱因斯坦交谈过的屈指可数的中国人之一。他一生都在写作。活了105岁的杨绛,是著名作家、《唐·吉诃德》的翻译者,她也一生都在写作。已经96岁的电影演员秦怡一直从事电影的拍摄,后来当上了导演,93岁还登上话剧舞台表演。这样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没工夫去老,并不是主张那种不讲科学的 “活着就要拼命干”,而是提倡老有所为,力所能及,在动态中保持身体的弹性与活力。已经100岁的漫画家、杂文家、幽默理论研究家方成80岁腰杆笔直,90岁骑自行车,100岁到公园散步,看别人下棋。别人问他长寿秘诀是什么?他说一个字:忙。一个忙人,哪有工夫去考虑老与不老、寂寞不寂寞、难受不难受?
可能有些老人会说,我不是名人,又没有特长,退下来什么也做不了,怎么没工夫去老?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退休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完成在职时没有时间实现的心愿,比如,你可以去跳舞、可以搞收藏、可以去旅游、可以去做公益……生活充实,一天忙忙碌碌,就能“没工夫去老”。
一位哲人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人到了晚年,仍然有朝气,没工夫去老,才能保持这种光明。
人老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没工夫去老”应该相同。但愿这样的老人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