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开设“阅读疗法”通识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兼谈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8-01-28 15:20梁丽明
图书馆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阅读疗法学时医学院校

夏 旭,宋 敏,梁丽明

1 阅读疗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于希腊语,由 bibliography(书目)和 therapy(治疗)合成。1810年美国著名内科医生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首先提出精神病医院可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读物来减轻病人痛苦,调适其情绪和态度。1848年John Minson Galt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的报告《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On the Reading,Recreation,and Amusements of the Insane),肯定了阅读治疗的功效,提出依据患者类型施书治疗的主张,指出历史、传记、旅游、宗教、小说等书籍可应用于阅读治疗。1853年,该文章发表于Th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and Mental Pathology(J Psychol Med Ment Pathol)。早在20世纪初,图书馆员就开始参与阅读治疗。1904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家综合医院设立图书馆,E.Kathleen Johns作为专职图书馆员为住院病人提供阅读服务。1920年,格雷森医生撰写《作为精神消遣的图书》,肯定阅读疗法的价值。193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医院图书馆分会阅读疗法委员会成立。1961年,《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首次收录“阅读疗法”这一词条。196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阅读治疗讨论会”初步探讨阅读疗法的教学应用问题。1984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简称“国际图联”)在《图书馆为医院患者和残疾人服务纲要》(Guidelines for Libraries Serving Hospital Patients and Disabled People in the Community)中强调了阅读治疗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作用。目前,美、英、意、俄等国的阅读疗法已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日趋成熟,应用广泛:阅读疗法、诗歌疗法的实施机构不断涌现;适用对象和范围日趋广泛;馆员、医师、教师等成为实施主体;市场化运营模式已经出现。20世纪初期,一些先知先觉的图书馆人认为,有必要对阅读治疗疾病的方法及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从而为促进阅读治疗实践打好基础。美国首开阅读治疗临床应用的先河,早在1920年代就发表了阅读治疗疾病的论文;欧洲发达国家也先后发表阅读疗法研究论文,出版阅读疗法专著,积极推进和有效指导阅读治疗活动的开展。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长河中,总结了不少通过阅读书籍、吟唱诗歌、朗诵散文等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在人世间广为流传。但对阅读疗法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将对其规律的研究上升为理论进而有效指导人们的阅读治疗实践,则起步较晚。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直至20世纪最后十年,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才陆续见刊,每年也不过两三篇。进入21世纪后,阅读疗法的研究引起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重视,译著和研究论文逐年增多,每年产出论文高达100篇以上,显示阅读疗法广受欢迎。从总体看,引进、消化、吸收和探索应用是我国图书馆界开展阅读疗法的必经之路。1990年代初,陈信春在国内最早提出文献治疗是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1]。有关阅读疗法概念、作用、原理的研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我国的主要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中文期刊发表的阅读疗法论文,得到928篇,其中586篇发表在图书情报杂志上,占63.15%;218篇发表在医药卫生科技期刊上,占23.49%;其他学科期刊发文124篇,占13.36%。护理人员、精神科医生和医院图书馆是阅读疗法的实践主体,他们在国内率先将阅读疗法与疾病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和压抑情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人想到要去开设阅读疗法课程以帮助大学生和临床医护人员系统掌握阅读疗法,因而阅读疗法课程教学的开展比较薄弱,进展缓慢。

2 医学院校开设“阅读疗法”通识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必要性

2.1.1阅读是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2017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自2017年6月起实施。《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是为促进全民阅读,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而制定的[2]。将全民阅读以条例形式作出规定,这是以法律条文确定阅读应当成为中国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推进全民阅读,能更好地增进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经验,在学习和阅读中不断调适心绪和思想,促进身心健康。

2.1.2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疏解

2003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学生总数的16.5%[3];同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大学生心理调查显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4%[4]。由于医学学科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业任务繁重、学习周期长,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较其他院校学生面临更大的精神压力。多项调查研究[5-7]表明,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其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加之部分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多由非专业、非专职人员承担,心理咨询力量明显不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3][8]。由于对心理咨询这个字眼过于敏感,一些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适情绪和心理,阅读疗法成为他们最喜欢、最易接受和方便实施的心理治疗手段。

2.2 可行性

2.2.1拥有丰富的医学文献信息资源

医学院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集中地,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图书和比较全面的医学专业文献资源为其开展阅读疗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医学院校图书馆在阅览环境和空间结构改造方面更多考虑了医学生的客观需求:阅读环境温馨舒适、光线明亮柔和,置身于这样的阅读环境,大学生倍感亲切和安全,阅读疗法的实施可做到保密、经济、及时,更容易为他们接受[8]。

2.2.2拥有开展阅读疗法的专业人才

医学院校图书馆拥有医学、心理学及医学图书情报学专业人才[3]。他们既有丰富的图书情报知识,又有生物医学和心理学知识,可通过必要的培训掌握阅读疗法的方法和技巧。

2.2.3与附属医院相结合,开展阅读疗法新模式

阅读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引起广大医护工作者的青睐,成为一种新的临床辅助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阅读疗法改善了患者的人际关系,增加其心理抵抗能力及治疗依从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其积极向上的思维模式[9]。附属医院为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和丰富经验,因此医学院校图书馆馆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的结合,可为阅读疗法的实施提供最佳模式。

2.2.4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开展阅读治疗

成功推出阅读治疗服务的泰山医学院图书馆,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可行性最有力的佐证[8]。早在2001年,泰山医学院图书馆通过与心理咨询教研室、学生工作处、大学生心理协会联合成立阅读治疗研究小组,通过开设阅读疗法阅览室等方式,开展阅读治疗服务,受到大学生的欢迎。2010年以来,华北理工大学成立阅读疗法工作机构,编制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推荐书目,开展阅读疗法课程教学,进一步推进医学院校图书馆的阅读疗法实践[10-11]。

2014年,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以“阅读疗法”课程申请南方医科大学“通识精品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得到学校批准立项,成为2013-2014年南方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发展工程建设立项项目(通识精品教育课程重点建设项目)。在开题之前项目组通过了学校的开题答辩,专家们建议面向本科生开设选修课。为此,课题组以《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为选修课教材,尝试探索“阅读疗法”课程体系建设。笔者一方面着手调研国内外阅读疗法课程教学的主要进展和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较系统地构建了“阅读疗法”课程体系,准备在开设选修课中实施。

3 阅读疗法课程教学主要进展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又叫文献治疗、图书疗法,是指以文献为媒介,用特定的读物辅助治疗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的一种方法[12]。大学生喜欢阅读和阅读疗法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阅读和阅读疗法具备经济、简便、及时、不泄露隐私、不伤自尊等特点。医学图书馆通过普及阅读疗法理论和方法、编制阅读治疗书方逐步推行阅读疗法。临床医生与图书馆员的专业合作,可以改变阅读疗法这一非接触治疗方法的疾病辅助治疗地位,特别是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和临床对照实验(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s,CCT)在阅读治疗中的开展,有力推动了阅读疗法的临床应用。将“阅读疗法”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进行研究和授课,国内并不多见。阅读疗法进展顺利且成果较丰的泰山医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6个学时的“阅读疗法”理论教学和30个学时的课外实践;理论教学包括中外阅读疗法、典型案例与验方、书方配伍原则及疗效机制[13]。构建系统全面的“阅读疗法”课程体系,让大学生熟练掌握阅读疗法的方法与技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利用各种文献资源防治疾病,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4 阅读疗法课程体系的构建

阅读疗法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已在泰山医学院等医学院校实施已久,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泰山医学院图书馆2008年开设选修课,2011年将其列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但该课程理论讲授仅有6学时。如何构建全面系统的“阅读疗法”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实属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可用的阅读疗法教材不多。2009年本课题组和解放军医学图书馆联合启动“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项目的研究,历经两年,于2011年10月编辑出版了《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在反复的文献调研基础上,笔者认为有必要给医学院学生开设阅读疗法这门课程。通过对阅读疗法历史、基本理论、基本任务、实施流程、应用实践、推荐书目、资源分布与检索、循证阅读疗法等内容的系统学习,帮助医学院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能让医学院学生掌握阅读疗法这一辅助治疗工具,在校为自己、工作后为病人寻找一个缓解压力、舒缓情绪、净化心灵的心理治疗方法,利用各种文献防病治病[14]。为此,课题组尝试初步构建“阅读疗法”课程体系,包括教材选择、课程内容、授课学时、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阅读疗法”以选修课的方式,系统全面学习阅读疗法的相关知识,可帮助学生利用手头的文献资源解决疾病的辅助治疗,对症开出个性化阅读治疗书单,实施循证阅读治疗,并自觉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健康和亚健康评定量表等进行效果评价,以便对阅读疗法推荐书目的治疗效果有一个客观可行的评价。

4.1 教材选择

我国台湾学者王万清所撰的《读书治疗》,先后于2003年、2009年纳入“学校心理辅导丛书”。该书由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分四章:第一章读书治疗的理论;第二章儿童文学与读书治疗;第三章读书治疗的设计与咨询;第四章读书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5]。北京大学王波于2007年、2014年出版《阅读疗法》第一、二版,内容包括阅读疗法导论、阅读疗法在国外、阅读疗法在中国、阅读疗法实务、阅读疗法的现状和前景等[12][16]。2011年笔者出版《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数千年来的阅读疗法进行科学、系统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充分阐述阅读疗法在防治心理和生理疾病方面不可忽视的独特效用。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疗法的起源与发展、基本理论、内容任务与方法、副作用及其干预控制、循证阅读疗法、信息资源的分布与检索、阅读疗法在医学图书馆的应用、阅读疗法书目介绍、阅读疗法的实施、临床应用案例等[14]。2014年,黄晓鹂等著《阅读疗法实证研究》,介绍阅读疗法概念、我国阅读疗法实证研究的现状、阅读疗法实施应用模式、阅读疗法书目编制、循证阅读疗法、网络阅读疗法等内容[17]。通过对上述专著的分析,笔者认为《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是比较合适的“阅读疗法”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教材,该书在国内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阅读疗法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主要任务与常用方法,率先将阅读疗法副作用及其干预控制,信息资源、推荐书目与循证阅读疗法、阅读疗法的应用实践有机融合,科学构建了阅读疗法框架结构,突出阅读疗法的医学特色和临床专业特征,是迄今为止内容丰富、系统、全面的“阅读疗法”教材。

4.2 课程内容

综合分析阅读疗法专著与教材,结合《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一书,笔者提出通识教育课程“阅读疗法”的内容应包括十个方面:

(1)阅读疗法起源与发展。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阅读疗法的特点与规律;阅读疗法的新进展和主要特点;国外阅读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国外阅读疗法的实践。

(2)阅读疗法基本理论。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阅读疗法概念;阅读疗法的作用机理;阅读疗法的类型;阅读疗法的方法与步骤;阅读疗法与信息疗法、艺术疗法的联系与区别。

(3)阅读疗法的研究内容、任务与方法。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阅读疗法研究的内容;阅读疗法研究的任务;阅读疗法研究的方法。

(4)阅读疗法的副作用及其干预控制。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阅读疗法的副作用;副作用产生的原因;干预控制的作用与途径。

(5)循证阅读疗法。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循证医学基础知识;循证阅读疗法基础知识;循证阅读疗法实施。

(6)阅读疗法应用。要求掌握以下的知识点:阅读疗法在健康人群中的应用;阅读疗法在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阅读疗法在疾病人群中的应用。

(7)阅读疗法信息资源分布与检索。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阅读疗法信息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常用数据库检索方法;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

(8)阅读疗法书目。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阅读疗法书目概述;发展性阅读疗法书目;临床性阅读治疗书目。

(9)阅读疗法的实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阅读疗法的治疗人群;阅读治疗过程;疗效评价;典型案例(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10)阅读疗法的发展。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阅读疗法的分析;阅读疗法的发展趋势。

4.3 授课学时

在高校开设“阅读疗法”课程的形式可以是选修课,主要是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学时为33学时(含考试),主要安排周末或晚上上课,让有兴趣的同学自由选修;或者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型限制性在线课程)形式进行网络自学,如果需要学分,必须履行正常的选修课报名手续,得到授课老师确认后方可参加学习或网上自学。

4.4 教学方法

作为选修课,“阅读疗法”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可以是老师主讲,可以是阅读案例分享,也可以是自主分组协作学习,甚至可以安排自学。考虑到具体临床案例运用推荐书目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可以先由授课老师讲解选书原则和选书流程,以及阅读治疗实施时施书的正确方式方法,然后再按照课程要求让学生针对临床上的不同疾病自行确定推荐书目并进行实际应用。同时分组报告各自的选书原则、施书方法和实施效果,并展开讨论,互相分析选书、施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办法。总体上看,可以通过讲授+实操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阅读分享、观看视频和临床实践等方式可以交互穿插进行。

4.5 考核办法

作为选修课或SPOC课程,考核的办法可以多种多样。编制阅读疗法推荐书目、撰写课程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疗法临床实践、参加网络课程在线测验,甚至是撰写书评、观后感和阅读疗法论文等都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结业的依据。笔者认为,开设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学习要求,通过系统学习阅读疗法理论和实践知识,帮助他们增长学识,自觉运用阅读疗法这一手段解决自己或他人面临的困惑,甚至是排解精神或心理上的问题,如精神抑郁、厌学、网络成瘾、人际交往障碍等。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阅读治疗实践,有利于快速掌握阅读疗法的方法与技巧,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治疗患者。

5 思考与建议

最近1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员和教师针对阅读疗法进课堂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2006年,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袁先林首先提出阅读治疗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法[18]。2009年,慕琴玉、吉淑琴将阅读疗法应用于护理教学[19]。2011年,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李东对高校阅读疗法课程的建设问题进行阐释[20]。同年,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布政小学王红梅、何亚明提出诵读、导读、共读三种阅读疗法干预模式和不同年级小学生阅读系列书目[21]。2012年,王林军介绍了阅读治疗的机理——情志相胜疗法,指出阅读治疗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隐性课程应该对读者进行实践应用[22];而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许胜男则提出高校英语文学课与阅读疗法相结合的理论构建[23]。2017年,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处岳欣提出可通过制作“书方”和运用阅读疗法增强教学效果[24]。真正将阅读疗法作为选修课程开设的只有泰山医学院和华北理工大学。泰山医学院的授课内容包括6个学时的“阅读疗法”理论教学和30个学时的阅读疗法课外实践[13];华北理工大学开设24个学时的阅读疗法课,内容包括基础理论6个学时(绪论、历史与现状、基础知识)、应用理论10个学时(实施、应用模式、书目编制、信息检索、应用案例)、应用实践8个学时[25]。2016年,有国外作者提出可将阅读疗法作为一种临床工具,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教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辅助疗愈和教学[26]。宫梅玲教授“泰山医学院模式”阅读疗法取得成功,在于该创新型科学团队十几年来的不断探索,也说明阅读疗法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科研工作[27]。作为尚处在摸索阶段的“阅读疗法”课程,无论是教材建设、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还是授课形式都缺乏标准与规范,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此,课题组在全面调研国内外阅读疗法现状与进展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33个学时的“阅读疗法”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强调阅读疗法的临床实践应用,探索总结阅读疗法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为大学生进一步了解阅读疗法、推动阅读疗法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该课程努力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治疗意识和应用阅读疗法的自觉性,将阅读疗法教学内容与最新的研究成果、医疗案例、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紧密结合,使各种文献资料在阅读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还在系统全面收集整理国内外阅读疗法相关资料基础上,建立阅读疗法通识教育课程学习网站,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阅读疗法这门课程。

猜你喜欢
阅读疗法学时医学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阅读疗法应用研究的发展与干预模式分析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