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何 巍
作文虽然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分支,然而一篇作文就足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为小学作文水平衡量的不仅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考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种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其难点。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有特别提出,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果开展课外阅读仅仅是为了得到较理想的作文成绩,那么这样的学习就过于机械化、目的化了。笔者认为课外阅读的最大的意义就是享受过程,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适时地给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值得关注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涉及一些有关读法方面的指导,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思维,将课堂教材分析的相关经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另外,课外阅读还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对好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写写自己与作者不同的见解,甚至对原文进行二次创作。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在尝试中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读书方法。在不断的阅读的体验中,收获读书的乐趣,打破“死读书”的禁锢,多给学生空间去表达读书心得,从而让阅读成为内心成长的真实需求。
1.课外阅读的兴趣、榜样作用。小学年龄阶段,心智发展仍处于一种萌芽时期,情绪控制、自我约束能力都比较欠缺。其中,针对小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这一情况,课外阅读不失为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法。小学生有这样一个特性,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好奇心或者兴趣,随即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去琢磨、探索,自然就会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同样地,如果学生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能养成随时都能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的好习惯,从随笔到规范的写作练习,再到后续写作水平的提高,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抵触写作、厌恶写作,强制逼迫的学习要求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说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从小学开始,多多少少就已经出现了从众心理和崇拜心理,此时榜样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旧要保持爱读书的好习惯,平时在课上可以向学生多推荐一些符合其年龄阶段的书籍。另外,可以多开展类似于读书交流会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分享一些读书经验和读书感悟。教师的读书热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阅读这一学习行为的认知,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面前多表现出读书收获到的愉快,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将会更加顺利。当学生说出或者写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2.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会根据情节联想到之前所学知识或读过的其他书籍,甚至能够饶有兴致地进行文章改编或者后续创作,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班里其他学生都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如果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提出了一些消极的观点,教师应委婉指出,并引导学生多去接触一些正能量的读物。学会思考也是衡量课外阅读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当然将所思所想转化成写作内容还是需要一定的磨合与转化的。
3.众所周知,作文的组成虽然不是大量素材的简单堆砌,但一篇完整的作文是离不开写作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生活中会出现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然而有效过滤、提取是一个看似容易却很艰巨的“工程”。另一种就是从阅读中获取,在学校有限的课时安排中,仍应该挤出20—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分享阅读。阅读活动后再进行评议,同时注重阅读的质量和数量,与此同时,可以将评价结构与语文成绩相挂钩,当作是期末阅读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形式,能够整体把握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情况,还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课外阅读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涉及的不仅仅是读书笔记写作,还有对相关体裁的尝试,比如诗歌、故事等。同样是做了课外阅读工作,有些学生看到题目就立马文思泉涌,能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而另外一些学生却是半天也没有一点头绪。究其原因,应是学生阅读的知识储备以及运用能力之间的差异。小学语文写作过程实则是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构建重组的过程。当下由于课业减负的盛行,学生的课余时间相较之间大幅度增多,如果能在空闲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多了,写作业就更加得心应手了。总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离不开作文素材的积累与写作能力的锻炼,将作文和阅读有机整合教学。课外阅读作为一种知识输入形式,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与自由表达的学习过程后,让学生意识到系统归纳语言组织的必要性,优化作文结构,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