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203,zhangguozi@sina.com)
跨文化沟通是指跨文化组织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知识和情感的互相传递、交流和理解过程[1]。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核心是通过了解不同文明的文化差异,加强对自身及不同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以提高参与者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和应变技巧。2015年12月,中央又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提升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2]。在中医药借力“一带一路”加速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必然要求高等中医院校培养出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文化是群体成员连贯一致的、后天习得的、群体共享的观念,人们借此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就事情的适宜性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决定和支配后续的行为[3]。由此可见,要实现有效的国际交流合作,更多依赖的是思想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与认同,而非技术手段。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沟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特点往往大不相同。然而纵观世界音乐发展史,即使时代变迁,因为相同的语言音调、生活习惯、心理认同和文化积累等,这些民族、地区、国家独特的音乐特征却一直得以传承。换言之,音乐作品上呈现出来的独特特征正是这些民族、地区、国家自身特有文化的表现。
以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记谱法——“减字谱”为例。减字谱是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记谱法,这种记谱法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和节奏,是中国自唐末以来一直沿用千年的记谱法。与西方的五线谱相比较,五线谱对音乐作品的音高、音名、节奏、速度、和声乃至情绪都有明确的标记。从表面看,减字谱似乎“简陋”很多,可是一旦我们深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中时,方能领略“减字谱”的内在奥秘。中国音乐建立在主客体合一的哲学基础上,表现在音乐上的特征是崇尚以音乐家的直觉经验为基础进行音乐创作和诠释,音乐的教学和传承也是以体验为主的口传心授方式。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差异,最终都会呈现在音乐作品里,这也就是中国音乐中同一音乐体裁往往形成许多不同音乐流派的原因。减字谱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至今沿用,恰恰是因为中国自身的文化特征。
音乐家的思想是创造音乐作品的源头,而思想又受其所处历史、社会大环境制约。在社会和历史的大环境中,社会成员同处于同一文化空间下,在思想上会产生相对共同的精神体系。音乐家作为社会最敏感的成员之一,会将这种精神浓缩在其作品中,因此音乐作品往往可以鲜明地反映出音乐家所处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乃至价值观。音乐作品是定型的,社会却在持续变化,所以音乐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和历史的烙印,尤其在原先的价值体系早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之下,音乐更是直接解说着思想的历史。
艺术是人类内在精神的表达,而艺术中唯有音乐是完全脱离物质世界的束缚,以抽象的声音表达人类情感和精神的。因此,音乐最善于表“情”。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它可超越语言的限制表达人类共有的思想和情感。的确,即使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人,也很容易从音乐的旋律、力度、速度、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的走向等变化中本能的感受到其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领悟和感受。音乐作为美的艺术,在对文化的阐释方式及受众的接受程度上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一种比较容易为人们感知的文化表现形式,音乐可以成为人们感受、了解不同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音乐与医学一直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中国音乐为例,中国音乐与中医药同属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两者之间的结合历史久远。从字源看,“乐”“药”同源,治病是早期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记载:“昔古朱壤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可见,“乐”用以调节阴阳的作用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就已探讨了音乐与人体生理、病理、养生益寿及防病治病的关系。此后,音乐与医学的关系在历代医家医书中屡被提及,元代名医朱震亨直截了当地指出:“乐者,亦为药也。”[4]可见,音乐作为一种疗法早已受到古代医家的高度重视。以音乐治病的例子在古今中外更是不胜枚举,近年来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蓬勃发展。可见,音乐不仅给学生提供美的体验、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还有助于帮助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药专业的理解与认知。
艺术与医学的关系一直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医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医学是以恢复人的身心健康为终极目的的学科,它存在的目的、服务对象等决定了医学不可能是单纯的科学,而是要借助科技及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服务于人,因此,医学与人文的关系较其他学科要密切得多,甚至可以说医学本身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Southgate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注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5]音乐艺术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理念”和“人文信念”。因此,音乐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现代医学所提倡的人文技能,最终通过医学与艺术的结合,完成未来合格医生的培养。
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是构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与纽带,国家或地区间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都离不开文化的因素。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过程中减少风险成本、提升合作成效不可或缺的一环。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文明发展历程,且医音相通,借助音乐培养中医学子,不仅有助于其专业知识、职业精神的培养,还利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更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充分认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性、深入了解多元的世界文化、熟练掌握“文化共性”的看法与技巧。
“文化自信”可以概括为个体、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信任与肯定, 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从思想、行为方式、伦理、艺术、民俗等方面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穆认为:“中国文化不仅由中国民族所创造,而中国文化乃能创造中国民族,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民族。”[7]通过对传统音乐的欣赏、实践,有助于中医学子了解、接受、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辩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最理想的文化适应关系是“融合”,也就是既重视自身文化传统的保持,又积极进行跨文化的互通,而这种理想关系的前提正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认知。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自然规律,其理论形态是非常具有特点的。这种特色正是来源于文化,中医学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积淀,同音乐一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事实上,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深深地渗透在中医学之中,如从中医学理论的渊源来看,“医者易也”,医易相通;从中医理论纲领看,天人合一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中国哲学思想的自然观、社会观等,甚至中医学和民俗学也有很紧密的关系,如饮食、起居、节日等都与中医学的治病、养生有很深的联系[8]。相较其他专业来讲,中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必要和迫切,这不仅仅是单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中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促使他们对中医各种治疗手段、临床效果及中医药制剂之后所隐藏的中医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有更为深层次的认知,而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认知又会反过来推进中医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在当前中医药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价值在于其根植于传统文化上的独特的医学模式,为世界医学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医学思维的生命观和方法论,也正因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中医走向世界最终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
在中医药加速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传统、风俗、语言等不尽相同,文化多样性及其之于文化间交流对话的复杂性, 都需要中医学生了解、学习异质文化,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以便他们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中,有比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理解能力,音乐提供了一个了解多元文化的非常好的切入点。
在经济乃至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或许有人认为文化交流如此频繁,对于异质文化的学习是没有必要的。以我们最熟悉的西方文化为例,今天我们和欧美人士在衣着、饮食、行为方面都非常相似,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中西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仅仅以表象来判定文化理解是否深入是欠妥当的。
以中西医学来说,两者目的都是为了保持人类的健康。然而,文化的价值观念左右着医学研究者追求的目标,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重天人合一,西医重征服自然;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西医注重实验数据;中医强调整体,重视脏象和精气神,西医强调局部,重视脏器和细胞组织分析;中医以自然药物和养生调理为主要手段,西医以化学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要工具。中西医学的种种差异看起来是人们对人体生命运动和疾病规律的认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中西文化的差异[8]。目前中医药国际化势不可挡,发展速度很快,但也不时遭遇“被分离”或“被边缘化”的窘境,这固然有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从文化层面上来,也不乏有文化差异及跨文化沟通不力的原因。
然而,文化并不是天然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中的,而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逐渐内化的,也就是说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实践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深入了解其他文化,并根据环境的改变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甚至在不同文化中游刃有余。
培养中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除了需要了解文化的特定规范即文化特性和差异性之外,“文化共性”(culture-general)的看法与技巧也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较好的沟通关系[9]。所谓“文化共性”的看法和技巧主要包括容忍模糊状况的能力、能够对异质文化和陌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采取坦诚、宽容的态度。
跨文化沟通中,与来自不同背景尤其是文化共享性比较差的人群沟通往往会使我们困惑。文化间的差异,使得人们在行为、认知、语言沟通有很大的不同,双方往往并不能立即接收并理解对方的信息,需要经过一定的解释或者释义才能为对方接受和理解,这需要有容忍模糊的能力,才有可能接收或接受到对方的想法。此外跨文化沟通中,很容易出现所谓“文化迁移”现象,也就是说人们通常默认将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在指导自身沟通和行为的同时,也借此来分析对方的沟通和行为。要避免这种文化中心主义,需要我们对异质文化采取宽容的态度。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实践,促使中医学子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及特殊性,对自身文化及异质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排除自身的文化优越感,努力消除对异质文化的成见,从而能够感知和理解异质文化。
当然,文化的交流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接受的过程,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面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首先要接受,其次则要学习并积极参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性,最后方能实现成功的文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