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练结合,评议跟进”是在新课改后逐渐形成的一种课堂教学范式,它主要有五个环节,即激趣、定向、导思、导读与测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激活兴趣、明确目标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评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激趣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下,有不少教师将激发学生兴趣等同于让学生情绪沸腾,因此他们产生了一些质疑,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可能只是课堂热闹了,但学生的学习并未真正发生。其实,激趣的真正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全神贯注的思考。因此,笔者会经常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最近爱用的流行语,当学生上课听到这些时,会很快提起兴趣。
苏教版三下《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文。在引导学生自读感知,进行预习之前,笔者一边放动画,一边将课文二、三段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询问: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以课文故事引出学生的交流、讨论,既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紧扣文本开展教学。在导读品悟感情环节中,有几个学生开始走神,他们举着书挡住脸,四个人开始小声聊天,笔者望着他们慢慢走近说:“有些同学666啊,不用分角色读也懂课文了?”因为学生最近喜欢说“666”,所以一听笔者说,他们忍不住想笑又不好意思,立刻停止了说话,并迅速开始分角色朗读。
制定教学目标是一门学问。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考虑四个要素,即学生、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以及课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中经常被忽视的是学段目标,有些教师没有考虑学段目标,因为他们备课只是以一节课为单位,这样会使教学缺少整体性和衔接性,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不仅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会时常“回头看”,在学到某一内容时,思考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进一步优化教学。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整个三、四年级对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培养独立识字能力,熟练书写正楷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略读、质疑和交流,借助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关心人物命运和情感等。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四下的教学目标:利用篇幅短小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识字、背诵复述等训练;培养学生勤查字典和认真书写的习惯;能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要求背诵、复述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其默读课文和质疑的能力,培养其联系语境和生活理解词语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解大意,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等。具体到苏教版四下第三单元,那就是学好本单元生字词,练好字,理解课文内容、历史人物及其优良品质;课外阅读一些三国故事,背诵指定段落。具体到《三顾茅庐》一课,其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学会9个生字,认识6个单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比喻句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教学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进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粗读质疑环节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定下自己的学习目标,例如:有个别学生在一节课中完成所有生字的学习有困难,那就分两节课学习,这一节课先掌握5+3+1个字,笔者宁愿让学生将生字分开学习,也不愿意让他们第一节课留下印象,第二节课再加深巩固。对于不会分析人物描写的学生,笔者建议他们先弄明白文中的人物描写有哪些以及透过人物描写能看到人物怎样的品质,如果不能对人物进行具体分析,那就先做好笔记。对比喻句的学习,有少数学生想偷懒,说自己不能分辨,于是笔者举课外例子时会一个个提问,以此督促他们用心思考。
本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测评的主要形式是课堂练习。对于练习,笔者认为,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而定,所以不同班级的练习应该是不一样的,且对不同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已经出好了的题,也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而修改、完善。此外,虽然出的题通常都包含巩固题、补充题和拓展题,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要做完,练习首先得有质量,然后才是数量。
教学模式,一方面能给我们以示范;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如此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