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注重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可见,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关键能力缺失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工作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可持续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就业导向明显的高职院校应改变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而课程评价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美国教育评论家斯塔弗尔比姆也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因此,通过以评促改来改善目前高职关键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学校现代人才的培养现状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对关键能力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以为德育评价就是对关键能力的评价。现今高职院校的评价主要来自德育课和学生平时表现,比如学习态度与出勤情况、课堂发言与讨论情况等。但学校德育课以评价学生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为主要目的,缺乏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性能力评估。学生平时表现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与关键能力中的部分内容相同,但并不能反映关键能力整个体系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将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的评价视为对关键能力的评价。在“能力本位”或“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下,学校的实践课评估主要针对岗位技术进行能力评价,并没有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合作等跨专业的关键能力进行评估,此种评价未考虑到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既有的高职院校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与教师,而企业、专家等第三方人员一直未充分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来,企业与学校只是简单的合作关系。在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最能体现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评价体系的环节是学生实习前后,企业对学生的简单测验和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一个抽象评定,企业与学校的评价仍是两条线,企业并没有全程参与到学校的评价中来。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基于关键能力的课程评价主要强调对学生内在品质和价值观等的评估,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但高职学生由于在普通高中没有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和思维,在高职期间也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对自己应具备哪些能力、已具备哪些能力、还需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等都缺乏清晰的认识,自我评价意识与能力相当缺乏。另外,学校的课程改革与调整也是以教师评价为主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意义与学生的内在要求。正如艾斯纳所言,“评价者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被评价者则成了被控制的客体,这实际上颠倒了本来的主客关系,从根本上有悖于教育的精神”。[2]
关键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体系,其内在性及潜在性的特质要求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成长做好成长记录。目前高职院校在评价实施过程中仍采用以笔试、提交作品为主的评价方法,并未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全程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获得高分就是优秀,导致学生离关键能力的获得越来越远。
综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学习目标》、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前我国学生关键能力的内核为学会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责任担当能力和科学精神。因此,基于关键能力的课程评价应以这个内核为评价内容,在整合、优化现有评价的基础上,以关键能力为统领,将关键能力的内涵、要求等渗透到既有评价体系中而形成一个新的评价框架。[3]基于关键能力的课程评价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评价为学生思维发展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指导,但现有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记忆性知识的掌握与技术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复杂思维、情感价值观及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的评价,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与国际工作场景的要求相差较大。[4]因此,基于关键能力的高职课程评价是时代所趋,主要涉及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主体三方面。比如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将体现关键能力课程评价的理念,在评价课程内容的组合及比例安排时将考虑是否有利于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的形成;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关键能力获得情况和教师对关键能力的理解程度及其教学实践方法运用的适当性与否;教师、教学管理者、课程专家、学生、学生家长、企业专家、政府等都需要参与到关键能力课程评价中来。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关键能力评价的意识还有待提高。首先,应该对关键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即了解关键能力的内涵,明确关键能力评价内容与现有评价内容的异同。其次,高职院校师生应加强了解关键能力评价的意义与现实需求:现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关键能力的获得是学生适应当前市场需求与未来发展的前提。再次,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关键能力评价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实施关键能力评价的动力。最后,应确立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评价价值取向指导着整个评价过程,是引导评价走向的关键。
公平、包容、优质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教育公平”的评价价值取向和评价理念。对此,高职院校可对全校教师进行“基于关键能力的高职教育课程评价解读”的培训以增强教师对关键能力课程评价的了解;高职院校各系部应定期召开关键能力课程评价的教师小组讨论会,以针对本系部关键能力课程评价的相关具体设想或问题进行商讨,形成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确定对策、迅速付诸行动、积极反馈、再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除了需要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渗透外,还可向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以班会活动、学生会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发表对自我关键能力评价的看法,以起到宣传并促进学生反思的作用。
关键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内涵丰富,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全方位评价,即高职的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这三个环节都要涉及关键能力的评价。比如在评价高职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高职课程的设计方案是否与该专业培养目标相符,学校设置的课程或实践活动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容易获得诸如创新思维、社交协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所设计的诸如集群型课程或是单科式课程等课程结构是否能够更好地体现关键能力,高职课程类别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等能力。在评价高职课程实施时,需评价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职业技能的应用程度、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教师可利用项目教学法给学生分配一个项目让学生自主完成,以对完成过程和结果中的关键能力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另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学生职务)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价,评价学生是否有个人学习计划并坚持实施,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平时与同学、教师的关系如何等,以间接地对学生获得的关键能力进行评价。评价课程实施效果是基于关键能力的高职课程评价的关键,需要将评价的预期效果与非预期效果、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纳入评价范围内。[5]对高职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需要学校、行业企业、政府、专家等相关利益者的参与,结合对评价对象的定量与定性评价结果,考查基于关键能力课程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非预期目标的出现是否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基于关键能力的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正面效果如何保持并进一步增强,负面效应又如何避免等问题。
多角度评价,指从个人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基于关键能力的高职课程评价在对接社会市场需求的同时,需考虑到学校的教育性及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高职院校可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和教师对关键能力的需求,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对学生拥有关键能力的期望值进行调查访谈与统计分析,邀请行业专家、政府人员、课程专家对全国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大量数据分析,以此对未来技能所需的关键能力进行尝试性预测,制订科学的基于关键能力的课程评价方案,并根据课程评价结果进行不断调整与完善。
评价方法是关键能力评价实施环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解决之道则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一方面,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评价选择不同的方法,多角度、高效地对关键能力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真实地评价学生关键能力的获得情况,其间还需用到情境体验法、网络评价法、游戏法等具体的评价方法,通过自由组合方式灵活评价。其中情景体验法是目前国际认可度较高的一种方法,比如OECD将其用于PISA的测试。高职院校可为评价对象模拟一个工作场景或直接将其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为其安排一项工作任务。从评价对象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的这段时间,教师、行业专家等需要密切关注评价对象个人及团队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并以访谈的方式了解评价对象的心理活动与工作思维,其后结合评价对象的工作成果对其表现出的关键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关键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网络评价方法,即把计算机技术、认知科学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及评估,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关键能力的状况。[6]另外,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德国的博世汽车制造公司实行学徒制培养期间,博世公司在选拔学徒过程中就以做游戏作为面试方式考查学生的沟通、协作、创新等能力,高职院校可借鉴此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关键能力获得情况。
评价主体的多元、企业参与评价过程的程度决定着关键能力评价结果的有效程度。首先,学校应针对关键能力的相关内容在企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也应给予积极配合,提供具体信息或关于关键能力的案例,为学校关键能力的培养奠定数据基础;企业还可以通过对不同学校学生关键能力获得情况的横向比较,为学校课程评价提供真实有效的建议。其次,企业应为学校提供市场人才标准,为评价标准的设定指明方向并提供理论框架。学生的工作价值只有在进入企业后才能得到完整体现,因此企业还应为学校提供关键能力评价的详细反馈信息以帮助学校完善关键能力的课程评价。最后,在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与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中,企业应全程参与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把握好关键能力评价的方向与内容,而不仅仅是在实习评价时发挥作用。另外,家长、专家、相关培训机构等第三方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关键能力的评价,为整个评价过程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