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
——强化思维,拓宽训练

2018-01-28 21:38天津市实验小学宋慧芳
天津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作文

■天津市实验小学 宋慧芳

作文,是让学生最头疼的事,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作业,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文教学中,我不断尝试和努力,力争提高作文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努力创造条件,强化创新思维,拓宽训练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因此,我尝试在作文教学中减少命题作文,让学生自由作文,不限时间、字数,自选内容,自由表达;同时,鼓励学生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习作的过程是输入信息—情感处理—输出信息的过程,三者缺一不可。

一、充分挖掘课本中的习作资源,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思维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思维灵活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思维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将课文内容延伸,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利用课文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创新习作。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文字,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在作文指导时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民主第一”,这些观点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如指导写《我的妈妈》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而针对有些作文题目限制了文章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的情况,应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如指导《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习作时,我启发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学生一旦建立了创新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二、充分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情境中,要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从训练时间上,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从训练空间上,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是仍以感性经验为主导,具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

(一)绘画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具体直观的形象接受起来更容易。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出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实验

把自然、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社会学习。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种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三)制作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后,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四)操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语文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这类课文后,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然后让学生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五)表演

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给学生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例如元旦联欢会布置教室时,我鼓励学生用带来的泡泡水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吹泡泡比赛”,然后学生们将本次比赛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

总之,要充分利用绘画、实验、制作、操练和表演的形式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乐中学,在做中学,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重视作后讲评,让学生既当“作家”又当“点评家”

夏丏尊先生认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在写作这一实践活动中,确实如此。以任为新老师的一堂外貌描写课为例,他让学生来写他。先要求学生概括出任老师的外貌特点,经学生们讨论后得出:高、瘦、老;再让学生具体生动地去写。学生们写出了如下片段——“老师细胳膊细腿,瘦骨伶仃,像竹竿似的。”“老师瘦得像火柴棍似的,头发稀少,脑门有点秃,前半个脑袋像鸡蛋。”……接着,任老师说他要拿学生刚刚描写的文字去征婚,教室里一片哗然,学生们纷纷阻拦;于是,任老师再次向学生“请求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讨论并写出了如下的文字——“老师个子高挑,有一米七六,身轻体健,风度翩翩,很有魅力。”“老师身材苗条,小脑袋、小眼睛,总是笑容可掬,说话表情很生动、很有趣,看上去很和蔼,一定是位脾气很好的先生。”“老师五十多岁,脸上有不少皱纹,有饱经风霜的感觉。成熟、智慧的男人都是这样的。”……简单的三个板块,学生根据写作的不同目的来调整、修改文字。而影响写作目的的原因,正是看这些文字的读者群体不同。这样的课堂板块设计,反映的就是夏丏尊先生所说的“读者意识”。教师在作文教学环节应有目的地去树立学生们写作的读者意识。

在各国关于作文标准的比较中,英国有“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能够吸引读者兴趣”等相关要求;日本有“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等要求;美国有“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等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各国在写作的要求上都反映了较为明显的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从何而来?从“分享”中来。通过集体讲评活动来培养学生们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我每周都会安排一节专门的作文课,而在作文课的内容比例上,作后讲评基本大于作前指导。我会组织“典型”学生上前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各小组讨论,安排代表进行点评,同时有专门负责记录点评以及修改意见的学生。这样的课虽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但一个学期中每个人都会参与到“分享—点评”的环节中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意识到,自己的作文不再是只给老师写,而是有一定量的“读者”去欣赏,读者意识便会渐渐树立在学生心里。除此之外,我还在班级中开辟了“作文角”,将单元作文或主题练笔“发表”在“作文角”上,每篇作文后都会留出一定的空白作“留言板”,以便大家写出建议。这样,学生再动笔时就要考虑到他的读者朋友们了,认真的态度自不必说,而且自己还有了“点评家”的身份,读起别人的作文来便更加认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间互相学习,借鉴优劣,也提升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总之,在具体的作文教学研究中,教师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高效的实践,同时依托教材及日常的语文活动,才能构建出多侧面、多功能的课堂作文教学新方法。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作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