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淑敏
“方法与技能”是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新增6个教学栏目之一。一般而言,这一栏目的设置是在教科书中相关主旨内容之后,其本意是提供与教科书讲解内容相关的材料,以学生自主阅读或者教师课堂讲解的方式,注重结合具体情境,从多方面提出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做,进而达成“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充分实现对学生“行动策略、导向实践的脚手架”的栏目功能定位。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价值,培养初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践行学科知识的行为指导能力,我们需要努力探究“方法与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的定位,提高“方法与技能”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的功能最大化。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风头正劲,科技革命必将影响社会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学校的教育绝不能只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培育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的人。这就需要他们拥有“在特定情境中,能够运用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在内的心理的、社会的资源,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培育这样新型的能力,必须将课堂教学范式进行转型升级: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型为以“素养”为本位;从“被动学习”转型为“能动学习”。“能动学习”旨在培育“真实的学力”。钟启泉《课堂转型,学校改革的核心》一文中对“真实的学力”进行了如下的界定:一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二是旨在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的能力培育;三是主动学习的态度,即所谓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培育。培养学生“真实的学力”,莫过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能力,优化教学方式。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系统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家主权意识和法治教育等内容和要求,帮助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为目标,为课程注入了丰富的新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将多维的教育内容进行了整合,着力突出“法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深入理解,准确地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国家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教材涉及到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法治教育方面,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等。
这些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不是在教材的字面中都可以看到的,有些内容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于教材之中。课程教材的作用是通过使用来实现。对此,教师必须在通读教材、理解教材、讲解教材的基础上,体会认识到学科教材的这一功能。“方法与技能”这一栏目的实施,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途径。也就是说,在完成这一栏目教学任务时,教师需要把握教材背后的思想立意,对接栏目内容的教育定位,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落实。
立德树人要落实到学生健康成长上,就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是教师基本功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讲授式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会过时,“方法与技能”这一教学栏目,更适合教师通过讲授法来完成这一栏目的教学任务和思想引领。但关键是讲什么、何时讲、怎么讲的问题。讲授的内容应当具体、形象、生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讲授的方式可以声情并茂,也可以娓娓道来。同时,在讲授法使用中,教师可以变换不同的方式,有些活动情境、故事分享等,可以由师讲改为生讲,可以由单纯的讲变为角色扮演的活动等,通过改变讲授式教学的呈现方式来增强其实效性。
立德树人要落实到教师教书育人上,就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方法与技能”是基于教学内容整理出来的、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领作用的功能性栏目。所以,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做到栏目内容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就应该率先垂范,为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可见,教师认真践行栏目功能要求,不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素质修养的需要。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诚然,“教”不是目的,“学”才是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既要“学会”,更要“会学”。前者是学习的结果,而后者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协调统一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知识的规律以及获取知识的技巧和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逐渐成为“会学习的人”。
对此,利用“方法与技能”栏目的实施,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积极思考栏目内容,理解其对生活及行为的指导作用,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支配自己的行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和感受,远比被动接受教师的传导、灌输重要。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不是“观众”,而一定是“演员”。在参与中,学生获得了体验,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尤其是“方法与技能”栏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地鼓励,学生自然会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库恩(D.Kuhn)指出,同“知识”“学习”息息相关的“认识论”经历了“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评价主义”三个发展阶段。科学是根据数据,发现逻辑、建构理论的过程。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就得有理论探讨的方式、树立并探讨假设的实验设计的方式、采纳数据的方式、引出结论的方式等逻辑建构的技能。这就是必须从“记忆的课堂”转向“探究的课堂”的根本缘由。
在“探究的课堂”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方法与技能”的习得,应当由学生在自身的思考、判断、表达的过程中加以掌握。这个探究中既有学生个人自主的思考,也有学生个体与他人的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的过程就是表达、碰撞、反馈、修正的过程。准确实施“方法与技能”栏目,就能在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矫正自己以往认识上的缺陷,或是产生新观点、生成新思想。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方法与技能”栏目教学的落脚点,是要学生将所明白的道理践行于实际行动中。要真正实现这一栏目“做”的功能,关注课堂教学转型成为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引导学生实践所学到的道理。一是课堂上的模拟演练。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作为表演者参与表演和体验,从而获取经验;又可以作为旁观者冷静客观地思考和评判,提升思维。二是将课程的学习进行拓展和延伸,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检验。
综上所述,我们的课堂正在转型之中,转型中的课堂迸发的教育智慧将是无穷无尽的。革新的教师一定会积蓄丰富的栏目教学经验与充沛的教学探究能量,让我们今天的课堂成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