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旭超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针对高职医学院体育健康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是要结合社会进程进行定位,而不是简单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结合现代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制定课程体系,确保高职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体育健康内容后学以致用,提升专业水平,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明确的目标才是课程前进的方向,在任何专业都是如此,体育健康专业是为了提升学生对自身身体与健康的认知,掌握身体健康的知识与科学的健身方法,并养成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因此在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都是依照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一共进行了四次修改,针对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在第一次修改与第二次的培养目标将其设置为全面发展中等院校体育教师。这是因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体育健康专业毕业的学生有百分之就是都从事了教师行业,所以培养目标也与教师有关,在第三与第四次修订增加了教研工作人员、健康专家以及健康指导[1]。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人们意识到科研人员的重要性,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让健身不再是学生会做的事情,扩展到了各个年龄层的人民群众,因此健康专家与健康指导便是这些人民去寻找的对象。正如日本大学在发表中提出“学校在一百年的历史中,培养人才的使命不断发生变化,从单一扩展到多样,培养出一批批实力强劲的毕业生。”通过分析我国高职医学院体育健康专业与国外的体育健康专业,发现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都是大同小异的,这就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非体现在这两方面,而是整体的人才与社会之间供需落后,这是需要我们改进的方向[2]。
核心课程设置是体育健康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必须要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科需要,才能够实现体育健康专业的培养目标。体育健康专业与传统体育专业不同,核心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进行修订,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课程。体育健康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首先应把体育健康作为课程的总目标,然后将社会对体育健康专业人才的需求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最后确定体育健康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3]。
一堂课是否成功取决于整堂课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面面俱到。如果说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那么课程设计便是推动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在目前的体育健康专业中,课程设计为五个步骤:设定目标、设置课程、分配课时、制定方法、成绩测验。针对我国高职医学院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其体育健康课程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便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以及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应用,在显性课程中,学生掌握技能,模拟工作情况,在未来自己的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沉着应对;一部分是隐性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运动习惯与体育态度。好的习惯伴随学生终身,特别是在体育健康专业中,一些学生为了快速的获得训练效果忽略自身的负荷,这便是没有端正体育态度,急于求成,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训练计划。所以体育与健康的专业实际上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部分教师认为只需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会操作就够了,忽略了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这样不仅没有提升学生对体育健康专业的学习态度,还会让部分学生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便可以自己去制定训练计划。
课程设置的结构评价是为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达到课程目标,因此结构评价要针对各类课程的权重分配,进行合理性评价。通过设置更加科学化的各类课程权重分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人才需求的变化。
我国高校的必修课比例大部分都超过了80%,而发达国家的必修课比例在60%到70%左右,我国必修课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必修课比例。从世界整体的发展和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来看,必修课比例减少是21世纪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趋势。但必修课仍然是课程设置中的核心课程,学校要更好的优化各类课程的权重分配,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社会型人才。
在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从学生出发,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加强实践性课程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融入发展性课程,鼓励学生研究专业,自我创新也是未来的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