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享型高中心理课堂建构策略初探

2018-01-28 21:34
江苏教育 2018年80期
关键词:归因笔者心理

高中心理课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包含活动性、体验性、互动性、生成性、主体性、有序性六大操作原则。这些原则从不同角度彰显了互享的教育理念,因此互享是高中心理课堂的重要特征。活动和讨论是心理课上互享的载体,在相互分享知识、心得、情绪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内在的生命力被充分唤醒,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以南京市金陵中学第十四届“行知杯”优质课评比为契机,笔者立足于教学实践,从师师互享、师生互享、生生互享三个层面初步探索了建构互享型高中心理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以师师互享夯实教学内容

1.备课环节的互享。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集体备课亦是教研组工作的常态,因此,教师之间在备课环节的充分互享是建构互享型高中心理课堂的第一步。年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本校学情,善于把握重难点;年轻教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知晓当下热点,善于设计活动,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在备课过程中,关于学生特点、教学方法、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的分享自然而然地发生在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从而兼顾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与创新性。以参加本次“行知杯”优质课评比的“合理归因,推陈出新”一课为例:身为青年教师的笔者搜集了学生参加体测的照片以及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我们的舞台》作为教学素材,教研组内的心理特级教师进一步打磨了这一课堂环节的提问方式,使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可控性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人的后续行为。

2.听课环节的互享。

一般而言,高中心理健康教师人数较少,每名教师需要同时教多个班级,这使得相互听课成了师师互享的又一个关键途径。如果说在备课环节教师之间相互分享的是学科知识,那么,在听课过程中,学科教学知识则成了师师互享的主要内容。心理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极强的生成性,教师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因此,相对于“教什么”,“如何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对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是教学内容有效传达的重要保障。在笔者所在学校心理教研组,相互听同一节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听课过程中笔者记录最多的问题是“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回应这位学生的发言”,带着细致的观察和好奇心去听课,则不难发现:授课者的非言语信息(神态、动作等)皆是有益的分享。

师师互享的结果是完备的教学内容,而师师互享的前提是真诚、开放、包容的态度,只有具备了上述态度,师师互享才能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为心理课堂上的师生互享、生生互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师生互享达成教学目标

1.教学思路上的互享。

师生互享首先体现在教学思路上。清晰的逻辑是一堂心理课的必备要素,只有当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方式时,才有可能成就一堂优质的心理课。换言之,优质心理课的教学思路应当是教师的认知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不断对话的结果,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种互享也是师生之间世界观的碰撞与融合。在本次优质课的赛课过程中,笔者深刻体验到了这种“行云流水”之感,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最开始的试讲中,笔者按照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分两个环节向学生进行呈现,然而效果却不理想,学生脸上时常流露出困惑的表情。试讲结束,笔者和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分享了彼此对于这堂课的感受。这一过程让笔者认识到:一次性完成对归因理论的探讨更贴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因此笔者将教学思路调整为:聚焦归因;归因方式是什么;归因方式有哪些分类;不同种类的归因方式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树立合理的归因方式。由此可见,在课前或第一个班级的授课完成后与学生恳谈显得十分必要,这可以帮助教师真正读懂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学生熟悉并感到舒适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使得学生自主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此时,知识与能力目标不再是教师指定的地方,而是学生能够自己到达的彼岸。

2.课堂问答中的互享。

师生互享还体现在课堂问答中。与其他学科具有显著差异的是,心理课上的提问往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它欢迎多元化的回答,并期待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在心理课上,最好的提问是开放性的提问,最好的回答是真实的想法和情绪体验。在问答中,教师和学生不断变换着“跟”和“带”的角色:当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教师跟着他们走进真实的生活体验;当教师在提问和总结的时候,学生跟着教师用知识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发展出新的认识和体验。与一般的课堂问答相比,互享型的课堂问答充满了活力,从学生的情绪中能感受到他们是带着饱满的情绪在互动,而不是应付式地进行回答。同样,对于教师而言,即使是上过很多遍的内容、问过很多次的问题,仍然能在问答中感受到新意,内心被学生深深触动。在互享型的课堂问答中,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究学习,积极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课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成。

3.小组讨论时的互享。

师生互享是一种点面结合的互享。课堂问答不仅仅是一对一的互动,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一对多的互享。小组讨论是心理课的主要课堂形式之一,也是完成一对多互享的良机。作为小组的“编外”成员,教师的俯身参与能够听到更多学生的声音,确保学生正确内化了教师讲授的知识,也能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学情,为教学目标的调整留出适当的空间。在讲授“合理归因,推陈出新”一课的过程中,笔者走进各个小组,仔细阅读了十几份学生对于自己模拟考试成绩的归因,在这种即时的交流中,笔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四种主要的归因方式,掌握了本班学生对于好成绩和差成绩普遍的归因方式,更意外地感受到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广泛的互享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关注,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以生生互享促进个体发展

1.教师的引导者角色。

虽是生生互享,但教师不能成为“局外人”。一方面,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把握生生互享的方向,使生生互享真正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服务。在高中阶段,学生看重友谊和周围人的评价,同龄人的话有时比教师的话更有影响力。基于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同时结合心理课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为生生互享创设平台就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无论是体验性活动还是小组讨论,最终都应指向学生之间的相互分享,课堂活动和讨论都应以激发体验为导向,有了体验,学生自然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主动的表达,自然就有了多向的交流。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确保学生认真投入活动和讨论中,明确分享的方向,但不限制分享的内容。在生生分享的过程中,往往会涌现出课堂的亮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亮点并将其带到班级整体的分享过程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构建学生正确且理性的新认识。如:在笔者呈现不同主人公对于同一人际困境的不同归因方式后,两组学生对主人公的后续行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邀请两组学生分别进行了细致的表达,让两种声音在教室里碰撞,进而让学生理解内归因和外归因仅仅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影响。

2.教师的媒介角色。

另一方面,教师要扮演媒介的角色,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实现跨时空的生生互享。跨时空的生生互享是笔者所在学校心理课的特色之一。心理课堂需要适度的保密,一些“走心时刻”虽然是学生的成长瞬间,但却不适合以实名制的方式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分享,这种保密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如何在不触及保密原则的前提下,选择来自学生真实生活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享?学校心理教研组的经验是:让一个班的学生写下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教师在来回巡视的过程中搜集典型案例,并将其匿名化处理后作为下一个班级的教学素材。在这一过程中,贴近本校学生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有话可说,勇于直面遇到的心理困境,同时又保护了案例的主人公。以教师为媒介,不同班级学生实现了跨时空的分享,这不仅让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开展,更在生生互享的过程中让学生互为师长。

猜你喜欢
归因笔者心理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老师,别走……
心理小测试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心理感受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