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珲 张晓缇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政策,全国各大高校都开始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视野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进行研究,并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对提高我国体育教学整体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是人们为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顺应自然发展的运动形式。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增强身体素质。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含义: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是“动”,是在大脑的指挥作用下带有目的性的运动。也就是说,阳光体育运动是一种在大脑的支配作用下,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的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例如,体育设施器材、体育场地等。精神基础主要包括相应的制度体系。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阳光体育运动是在大脑支配作用下所进行的身体运动;其次,阳光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增强身心素质;最后,阳光体育运动属于体育课的外延部分,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体育课属于必修课,所以,有必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另外,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课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掌握多样化的运动技能。最近几年,在编制的限制作用下,部分高校以外聘的方式来引进体育教师,使得体育教师流动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再加上外聘的体育教师对自身所在学校缺乏足够的归属感,因而,在教学工作中缺乏高度的责任感,这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深化改革。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标准,但是,学生的成绩主要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努力的影响,所以,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体育教学唯一的评价标准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尽管高校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公平性的基本原则,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体育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不同学生的努力程度。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增强自身身体素质,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体育成绩。所以,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体育运动的健身性与娱乐性,不能过于强调竞技成绩,否则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逐渐变得更加丰富,体育教学类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已不再是体育课堂中的主要内容,如田径运动、球类项目以及健身操等。而一些新型的体育项目渐渐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如游泳、轮滑、跆拳道及武术等。由于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发展,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这就需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另外,由于高校的扩招,当前高校中有限的体育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极大程度的限制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将体育运动发展成一种大众化的活动。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校在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将课堂作为改革的重点,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为了科学合理的利用体育课内与课外的时间,高校需要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加强学生课堂学习,保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增强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体育教师要科学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对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详细的规划和科学的安排,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
为了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效率,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高校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建立体育运动俱乐部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人们的兴趣,通过兴趣来引导人们参加健身运动,尽管目前俱乐部中的课程和器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很多的人们,但是促进人们加入俱乐部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兴趣和欲望。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建立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的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高校,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要充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设体育俱乐部。作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由选择各种俱乐部,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还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课程。体育教学中,通过建立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到健身俱乐部所带来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分段型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基础和体育技能的强化,在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基本技能的掌握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沿用该教学模式,在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时,以学生的学期和年级为划分依据,对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而言,主要设置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对于大三的学生而言,主要设置一些专项课程,对于大四的学生而言,主要设置一些自修的课程。分段型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并列型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基础不同的体育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该模式主要将课程分为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两大部分。基础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体育基础,而专项训练,则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不同的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自由选择训练方式,教师则应该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体育教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采取适宜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潜力。并列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并能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