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彪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业余体育学校
激烈的竞赛、科学的训练是体育竞技的象征。对比赛成绩而言,训练是重要的前提保证,比赛则是训练的检验过程。运动员需要在比赛规定的地点、时间表现出自己的训练水平,达成心理、体能、技术的设计要求。赛前训练活动的安排以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与运动员最后的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练员必须在赛前为运动员精心的布置和安排训练计划,这已经成为了每一名教练员都在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赛前教练员必须要明确比赛还有多久的时间,从而制定系统化的训练方案,结合比赛阶段、比赛要求选择训练方法。这是因为比赛作为运动员训练效果的体现,训练计划制定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运动员的比赛成绩[1]。所以教练员应当结合青少年短跨运动员训练特点,以及比赛级别与程度制定训练计划,从而使运动员将自己的状态调整至最佳。
赛前需要根据比赛项目的级别程度以及对手情况,包括比赛赛次、地点、时间确定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目标、名次任务。
在明确年度计划后,就需要利用训练的手段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与改变运动员比赛能力。最终实现竞技能力从现实训练状态向特定的比赛状态转移[2]。需注意的是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需要实时的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做状态的评定和检查,也就是指标、目标监控。在科研人员、体工队的支持下,准确把握运动员训练状况。特别是运动员的生理指标、心理变化。
1.专项技术
在比赛前教练员就必须加强运动员的专项技术以及身体素质训练强度。根据运动员个人特点使转向技术训练趋于稳定。确保运动员的优点和特长能够更加熟练,不轻易改变技术。对于运动员自身弱点,则要在不影响优点的前提下对运动员弱点做适当改进。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做到扬长避短。
2.身体素质
赛前训练必须要重视的是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对短跨项目来说,力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身体素质训练追求的不是提高而是保证运动员肌肉兴奋度。力量训练应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合理调整训练方案。运用常规训练手段,需注意的是不要做过多的离心力量训练,以免导致肌肉酸痛问题影响到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负荷训练程度应保持在90%左右与专项训练保持平衡。青少年短跨运动员还要做好平时的有氧训练,目的在于尽快调节与恢复中枢神经系统。
训练负荷由运动量、密度、强度组成。在大赛前专项能力训练是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则是负荷强度,教练员不应过度追求连续高强度训练。运动员需要利用赛前训练消除身体疲劳度,使人体机能时刻保持在较高水平。运动员体力好,兴奋点高,如果不严格予以控制会导致运动员出现肌肉拉伤问题[3]。所以教练员需要就训练强度、运动负荷做详尽安排。一旦达到100%强度就立刻降低运动负荷。关于训练密度应在运动员身体充分回复后在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训练,使运动员的身体状态保持轻松自在。
训练的目的是让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对教练员和运动员来说,比赛是检验训练效果、训练质量的重要途径。教练员需要做好训练过程控制,这样运动员才能够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是运动员器官的技能。教练员需要帮助运动员平衡与协调身体各部分技能,使机能活动出现节省化现象,即运动能力稳定且强悍。
其次则是要使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达到理想状态,使运动水平与专项技术达成有机结合。
最后则是要使做好运动员的心理、用力、动作、技术协调性工作。使运动员获得动作完成时间感,提高运动员空间感,以及激发运动员的信心和情绪。
运动员心理诊断主要是从运动员赛前训练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品质、治理以及运动能力角度进行的。运动员的心理障碍问题和心理特点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教练员需要在常规诊断基础上,结合运动员心理特征开展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只有这样心理诊断工作才能够得到良好效果。通过有效的真短工作,帮助教练员制定出合理、严谨的训练计划。这是教练员成功指挥、选择比赛战术的重要参数。
理想化的赛前心理状态应当是兴奋但有自控、渴望比赛以及强烈的自信心。凭借个人意志摆脱外界刺激和干扰,能够自觉抑制影响比赛效果的不利因素。
短跨项目最大的特点便是强度大、时间段。在运动中运动员的大脑皮层会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因此从某些角度来说短跨训练不仅是技术、力量的比拼,同时也是心理的比拼。
对青少年短跨运动员来说,赛场如同战场,赛前训练如同加油站。从本文的论述不难看出赛前竞技状态、训练状态培养经验,以及战术、符合、素质、技术都是运动员取胜之关键。比赛不仅是战术、耐力、速度和技术的较量,同时也是教练员、运动员经验的较量。经验需要实践的总结,经验有助于让比赛转危为安。教练员必须重视赛前训练的安排,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竞技心态,这样运动员才能够多出一份取得冠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