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支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

2018-01-28 21:02严西平赵文斌黄彩霞
江苏教育 2018年54期
关键词:南丰苏州市骨干教师

/严西平 赵文斌 黄彩霞

2013年,江苏省张家港市义务教育已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教育均衡”,但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部分乡村中学的师资水平、生源素质、教育质量等与城镇中学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张家港市南丰中学(以下简称“南丰中学”)教师队伍为例:2007年高中部撤并让不少骨干教师分流,城区新建学校和民办学校又导致部分骨干教师流失,从各地招聘的教师参差不齐,近些年入职的青年教师缺少名教师的指导等,这些都成为制约这所乡村学校发展的因素。

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张家港市南丰镇在苏州市教育局积极扶持下,启动了“三名教育工程”,南丰中学与苏州市立达中学校(以下简称“立达中学”)结成联盟学校,立达中学等4所学校陆续派出了6位教师驻校支教(其中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严西平老师一直驻留南丰中学),15位名教师与南丰中学青年教师师徒结对,苏州市教科院、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还定期委派苏州市教育名家等到南丰中学把脉指导。经过6年的努力,南丰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生源素质有了一定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在2018年张家港市校园长工作讲坛上,南丰中学赵文斌校长就此作了专题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认为这是破解“基本均衡中的不均衡”的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是实现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一个有示范性的创新举措。

一、“鲶鱼效应”生激励,“城乡教师共同体”促发展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在本文中,指在骨干教师的“压迫”下,激发乡村青年教师的发展潜能。“城乡教师共同体”(Urban and rural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本文借鉴已有的“教师共同体”的概念提出的一种城乡教师自发组织的、提倡自主学习、注重经验共享、实现互促共进的实践型教师专业发展团体。

众所周知,学校要发展,教师首先要发展。2012年秋,“三名教育工程”启动后特别是区域支教的落实恰似“久旱逢甘霖”,给张家港市南丰中学创造了发展的新机遇。正因为有了严老师等城镇骨干教师长期驻校和深度融合带来的“鲶鱼效应”,南丰中学的教师队伍“激动起来”,自我提升的动力被激活了,发展的方向更明确了,砥砺前行的意志更坚定了。

以南丰中学化学组4位乡村青年教师为例,他们在“严西平名师工作室”里受到悉心培育,在严老师发起的“城乡教师共同体”中茁壮成长,现在已经有1位市学科带头人、2位市教学能手脱颖而出,这样的成长令人刮目相看。不仅如此,他们的教师素养不断提升,获得“把握学科能力”比赛张家港市团体一等奖、苏州市“教师素养”比赛一等奖;他们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获得“全国数字化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苏州市实验技能比赛和会演一等奖、张家港市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他们的教学活力不断涌动,勤研教法、精准发力,终于甩掉了教育质量拖后腿的帽子。“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严老师等支教教师的影响和自身的努力下,南丰中学骨干教师的成长呈现井喷态势:在近两届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评选中有8人获评市教学能手,5人获评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1人获评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不但实现了骨干教师数量翻番,而且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实现了零突破。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催生了南丰中学发展的新样态:

一是创新了教学模式。近几年在省市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南丰中学借鉴“学习金字塔”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推出了以“学”为中心,紧扣“六个环节”,实现“三会”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简称“一六三课堂”)。2017年南丰中学与立达中学等校联合开展了市级课堂教学展示及汇报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二是拓展了校本课程。南丰中学创建了“数字化实验室”,这是农村地区第一家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室,为农村学生打开了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窗口。近几年在苏州市教科院的指导下,南丰中学以培养六大核心素养兼备的“六养南中人”为目标,开发了基于“和而不同,臻与美善”为理念的“美善课程”,让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真正走进了课堂。

三是促进了教学科研。随着严老师的到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传感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也在南丰中学开枝散叶,形成了新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攻坚克难,在2014年课题顺利结题。在此基础上,中国化学会基础教育课题“数字化实验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新的研究方向。经过两年的努力,这项国家级课题也顺利地完成。近五年,南丰中学共承担了12个省市级课题,目前已有8个顺利结题,全校教师已发表论文和获奖论文143篇。学校也成为第一批被苏州市教科院授予“教科研基地校”的乡村学校。

四是丰富了学生素养。乡村学生中也有绩优生,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南丰中学为这些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三学生SCEL活动),获得多次省市级奖。为了开阔视野,拉近城乡学生的心,南丰中学每年都在初一新生中举办“心连心”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增进彼此了解,还定期组织学生代表到进城游学,体验名校课堂。在苏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南丰中学成为“苏州市外教课堂项目送教系列对口支持学校”,每年都有外教送教下乡,让乡村学校的学生零距离地和外教交朋友,感受与城市学生同样的口语教学氛围。

五是提升了学校品质。在“三名教育”的引领下,南丰中学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2017年因出色的教学与教科研成绩,化学组被中国化学会基教委授予“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近几年,南丰中学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绿色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初中”“苏州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在当地老百姓心中重新赢回了口碑。

二、“三名教育”连城乡,“区域支教”是关键

回顾这几年均衡城乡教育发展的实践发现,区域支教是“三名教育工程”在南丰中学取得丰硕成果的关键和支柱。

一是区域支教不同于常见的远程支教(跨省或跨市),支援校和受援校同处一个市级教育行政区域,课程结构、教材选用、考评方式一致,教师相对比较熟悉,具有亲源性,支教磨合期短、见效快。比如严老师刚到南丰中学的第二天就进班上课,紧接着投身教学诊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等活动。经过一年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命题解题的指导,教研组建设蒸蒸日上,支教的第一年中考化学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二是区域支教时间远长于远程支教(一般半年到一年),具有连续性。一方面,支教教师的长期驻校保证了受援教师专业发展的稳定上升。化学组青年教师年年都有进步,全校的青年教师发展的动力更足了。另一方面,骨干教师的存在优化了受援校师资结构,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当地的老百姓听说南丰中学办了“立达班”,有了苏州名师执教后,激发了送子女到南丰中学就读的热情。

三是区域支教不仅促进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支教教师的自身发展,具有共生性。因为“小鱼”和“鲶鱼”同处一室,“小鱼”的拼命游动必然带动“鲶鱼”奋力向前。在支教之前,严老师站在“高原上”,处在“瓶颈区”,专业发展处于停滞,而崭新的机遇让严老师重新焕发了青春,短短几年他已经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开设省市级公开课30余节,参与1项中国化学会课题和3项省级课题,3次获得全国数字化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成长为正高级教师。同时他还荣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最赞教师”“南丰镇美丽教师”等称号,这是对他支教工作的肯定。

三、新生事物盼扶持,优质均衡须努力

区域支教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政策的扶持和精准的长效管理。目前开展的试点还很少,城镇名师数量虽然较多,但往往集中在少数几所重点学校,使用相对封闭,辐射影响不足,许多乡村学校共享不到。一方面,可以在现行教师交流的制度平台上,创新出台鼓励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城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乡村薄弱教师顶岗研修,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考核,比如签订责任书,从教学质量、挂职工作、徒弟成长、师生评价、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评,定期向支援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备,根据表现适当奖惩,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新时代党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总基调。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这是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国家行动纲领。南丰中学和立达中学广大教师在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后,认为“三名教育工程”和区域支教就是响应党中央号召的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教育实践,也是化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纷纷表示将为推动区域内城乡教育在更大范围内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而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南丰苏州市骨干教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来了南丰不思归
省音协赴鄱阳、南丰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