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域下中国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探析

2018-01-28 21:01李万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崇拜偶像大学生

李万里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偶像崇拜由来已久,在奴隶社会的中国殷商时代的文字中对于偶像就有相应的表述,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偶像“偶,桐人也”,其后《字汇》中写到“偶,又偏也,像也。木像曰木偶,王像为土偶”,《康熙字典》里也有对它的描述:“偶,诵也,像人曰偶,木土像亦曰偶”。在偶像的概念的解释中,“崇拜”一词总是作为关联性的存在。《辞源》对其做出了区分性的解释,“崇”为尊敬,“拜”指拜授。《现代汉语词典》对“从尊重拜授,尊崇奉拜,尊重敬佩”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解释。早年间,偶像崇拜的主要对象是用泥土或是用木头塑造出来的人形雕像或是神像;后来,封建帝王为维护统治将孔子、关公等仁义礼孝的代表供奉为百姓所崇拜;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英雄、革命领袖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而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浪潮中所提到的偶像崇拜主要是指对于文体娱乐、商界精英的追逐与仰慕。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显得尤为凸出。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从伦理层面研究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发挥偶像的引领作用。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合理性探析

在人类社会,行为不仅仅只包括简单的肢体动作,往往是在某种规则或准则的指引下的活动。进一步说,人类活动在头脑中受到一定的精神意识的左右,譬如说“道德意识支配下的活动”。在此层面上看,人类行为是精神情感外在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某种人的某种行为判断是否合理。

偶像崇拜虽在每个时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但都作为人们对于自我肯定与自我认可的情感寄托,辅以对于特定人物的追逐与仰慕,大学生本身在崇拜偶像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对偶像身上自我认知的善良品质的肯定与学习的过程。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中提出,人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希望”,它让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直接指向未来,驱使作为整体的人类谱写自身的生存和历史。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崇拜偶像来填补自身的不足,崇拜者通常把自身的希望、理想和精神需求映射到自己的偶像身上。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一方面,远离父母,更多的时间同同学集体生活,另一方面,学习已经不像高中时期的死板和教条,相对自由的课程安排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在频繁的独立人际交往中,大学生更多渴求获得成功与肯定。然而,现实的残酷与未来的茫然使得大学生需要寻找一个目标去宣泄情感与指明方向,偶像外在的光圈恰好契合大学生心理的需求,通过崇拜偶像可以聊以慰藉。再加上自媒体的发展壮大,“草根偶像”“网红”的大量涌现,使得大学生偶像选择更加多元化、简易化,快速适应科技更新换代,打破了偶像与崇拜者之间的壁垒,低成本与高便捷使得大学生比起以往更容易了解偶像的全方位信息。处于人生分叉路口的大学生需要偶像去投射内心的情感,在此阶段偶像的行为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塑造比起父母与学校来说具有更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偶像崇拜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本身是合理的。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大学生由于自身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性,主要是对自我仰慕特定对象的认知认同和情感投射。作为大学生崇拜形式表现包括收集偶像相关的周边商品、分享偶像相关的花边信息、模仿偶像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等。大学生通过以上形式,把自我的人生理想以及价值追求投射到偶像这种特定的主体身上,借助这种方式也传递出大学生对于理想生活向往与现实生活逃避。

首先,大学生选择偶像主体具有多样性。这是受大学生本身的地域差异、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活时期更多地接触社会,自身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构建,受到不同的文化领域的吸引,产生不同的偶像选择。例如,大学生现今崇拜的偶像分布于文化、体育、商业、影视等各个领域,单就影视而言,还分为日韩、欧美、东南亚等不同地域明星的崇拜。

其次,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出显著的群体性。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面临群体认同和疏远的危机,需要归属于某个同伴群体来认可自己,甚至是表现自己。大学生习惯自我主导去选择自身喜爱的偶像,习惯用自己认为表达爱意的方式去崇拜偶像。但大学聚居生活使得大学生逐渐习惯去跟随有相同或类似想法的同学,分享偶像的新闻动态,从而对偶像和偶像的言行举止产生共同的理解。此外,大学生偶像崇拜通常都愿意采用一起观看偶像的演唱会、组团去机场接送偶像乘坐的班机的方式,以群体性的应援方式表达对于偶像的支持。

最后,大学生偶像崇拜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市场经济伴随着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大学的各个角落,大众媒介对于明星奢华的生活方式及过高的薪酬收入的渲染,使得大学生在对于自身偶像的崇拜模仿过程中,对于明星的地位与生活的追求变得狂热,在把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同时,更幻想去过偶像类似的生活。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偶像自身的道德品行和处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价值体系的形成。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偶像崇拜对于自身度过迷惘的校园生活,寻找人生方向,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积极效用的发挥。

(一)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过度化、感性化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过度沉迷,丧失对于偶像的全方位认知,并过度痴迷于偶像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依恋,是非理智性的偶像崇拜,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大学需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矫正。

(二)大学生消费型偶像崇拜占据主导地位

偶像崇拜根据划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消费型”和“生产型”。前者主要是指对影视明星以及演艺明星等文体娱乐界艺人的崇拜。而后者主要是指对政治领袖、商业民营企业家、科学家等政商领域代表的崇拜,其都为社会创造较大价值。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深受当前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消费型偶像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偶像崇拜的主体部分。然而,生产型偶像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却相对较小,生产型偶像自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娱乐偶像在镜头前风光无限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方式。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缺乏实质性内容

现阶段,中国大学生对于偶像的崇拜有表层性欣赏或仰慕倾向性明显。与此同时,对于实质性的钦佩和崇拜较为轻视,大学生选择偶像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缺陷和偏差的。这种重表层性欣赏或仰慕的行为易导致大学生盲目痴迷偶像,进而演变成疯狂追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埋下隐患。

当代大学生过于痴迷于自己所崇拜偶像的外貌、装扮、行为举止等表层性崇拜,会导致大学生思维肤浅、爱好粗鄙、丧失性格;而学习偶像的人格、气质、成就等内在的实质性崇拜,会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大学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提供了更好的素材,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对策

大学生偶像崇拜一方面反映关于大学生在特定时期心理的变化,另一方面更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践行。对于偶像崇拜的合理性,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的学校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社会体系,在构建起隔断社会不良干扰因素的物理屏障的同时,更要有义务、有责任在道德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首先,顺应大学生偶像选择多元化的趋势,尊重大学生自我选择,通过师生的日常交流与沟通,去了解学生对于偶像的情感与看法。学校要在日常的攀谈中去发掘大学生崇拜偶像的原因,观察学生偶像崇拜带给他们自身的性格变化,善于引导学生对于偶像优良品质的学习。

其次,专业课的学习中结合偶像的例子,调动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更加全面地对偶像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有进一步的认知。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还可以将偶像自身所具备的优良品质以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发挥偶像崇拜价值观念传输的有效性,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最后,创新教学模式,合理利用新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制作网络漫画、更新微博等形式择取有关时下热门事件,运用符合大学生性格特点的话语体系,扩宽大学生对于除文体偶像之外的其他类型职业优质偶像的认知。

社会文化作为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偶像崇拜作为大学生群体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具有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导向功能。在正视大学生群体偶像崇拜的合理性与偏离性之后,大学教育应选择易于大学生接受的引导方式,对学生在偶像崇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疏通交流,对于大学生在偶像崇拜中对于优良品行的学习进行鼓励支持,培养大学生独立处理人生选择问题的价值理念与能力。

猜你喜欢
崇拜偶像大学生
大众偶像
偶像报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西夏天崇拜研究
古埃及人的圣甲虫崇拜
偶像们都恋爱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