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稳君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媒体技术的日益进步,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网络创新的成果也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网络时代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思维造成了极强的冲击。目前,“95后”在高校大学生中占比最高,是高校的主力军,他们成长于这场深刻的变革时期,心理特征打下了极具特色的时代烙印。对“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探究,不仅关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关乎家庭、高校、社会的和谐稳定。
“95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媒体全面普及的新时代,思维活跃,热爱学习,对网络和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高,微博、微信、QQ、APP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学习、交往平台。网络时代一方面便利了“95后”大学生的学习,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但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也极易造成“95后”大学生的认知碎片混乱。短小精炼的文章、简短的文本讯息、图片、小视频、秒拍等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来势汹汹,趣味性代替了规范性,碎片化代替了完整性,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危害巨大。
“95后”大学生情感丰富,渴望交流,期待被他人尊重和认同。网络的自由和便捷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条件所限制的交往平台,人人平等,“95后”大学生可以同不曾谋面的他人进行交谈和分享,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收获志同道合的友谊,获得丰富的情感交往体验。但是,虚拟世界的交往不同于也不能代替现实世界的交往,身份虚假和情感虚假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容易对“95后”大学生的情感和安全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一旦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交往,便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造成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以及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导致自我封闭、自我孤立以及自卑等不良心理状况的出现。
“95后”大学生独立自主,思想开放,思维敏捷,自我意识强烈,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交互性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大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促使大学生主体个性得到张扬,能够以自主性的地位参与其中。但是在网络空间中,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不良言论,使得“95后”大学生难以辨别这些信息的虚实和真假;另一方面,西方社会思潮的来势汹汹和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媒体对我国“95后”大学生大肆侵袭,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宣传都带有极强的蛊惑性,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容易在其华丽外表的吸引下受到迷惑,盲目跟从,导致价值取向的偏离和心理危机的产生。
“95后”大学生立志高远,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渴望自身成长成才,渴望与伟大的祖国共命运、同进步。同时,“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明显体现出信念感不够、意志力不强的特点,遇到挫折和困难不能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越挫越勇,而是容易产生畏难和放弃的心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95后”大学生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媒体是学习和交往的必需品,但是网络时代的虚拟时空也容易削弱大学生在学校和课堂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弱化大学生个体的内心准则,导致“95后”大学生难以平衡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差别,在面对不受时空限制、没有他人监督、没有社会规范制约的网络媒体时,部分大学生就容易沉溺网络并且引发道德意志弱化、行为失范等危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注重书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以及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95后”大学生从小接受到的教育也多是应试教育,关于学生的道德品格、意志品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重视度不够,甚至很多学校就没有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新媒体,增强网络时代的辨别力、自制力。迈入大学开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了非常大的变化。高校拥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但是在“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教育内容陈旧、活动方式不够多样、学生主体性的特征融入不够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家庭是“95后”大学生出生和成长的港湾,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感染性,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和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一方面,“95后”大学生的家庭较之以前的时代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并且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下多是只有一个孩子,因而对他们倍加爱护和重视,宠溺的现象十分常见,这容易导致“95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抗压能力不强、心理脆弱敏感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多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小到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对网络的合理使用,大到性格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都将在无形中打上家庭的烙印。
“95后”大学生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生活条件好,又多是独生子女,因此从小被家人呵护和保护,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缺少对社会的关注和了解,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独自遭遇学习、就业或情感方面的坎坷和困境,便会产生挫败和受伤心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感会打击“95后”大学生的自信心,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不良心理。此外,“95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无论是在网络媒体的使用上,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95后”大学生都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因此,面对虚拟开放的网络环境,难以保持科学的态度去合理使用;面对网络世界的真假以及现实世界的是非,难以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去克服其消极影响,避免不良情绪和心理危机的产生。
“95后”大学生的出生和成长正好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与网络不可分割,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最深。一方面,网络媒体上包含海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新奇有趣的软件,极大地吸引着“95后”大学生的兴趣,低头族数不胜数,浏览网页、追剧、网购、游戏更是常态,沉溺网络大量挤压了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时间,还容易引发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网络心理危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无序使得信息难辨真假,言论难分是非,加之西方社会思潮和西方价值观通过网络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传播和渗透,这对于还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误导辨别能力不强、追求新潮事物的“95后”大学生,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高校致力于将大学生培育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定要有健康的身心为基础,因此,培养拥有健全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的大学生是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当前的网络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给大学生的成长和高校的教育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媒体对“95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首先,高校当务之急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和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更重要的地位,重视“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教育过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其次,高校要针对网络时代的特征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媒体教育相结合,引导“95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网络媒体,增强自我管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减少大学生沉溺网络现象的出现,防止网络时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和心理异化。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网络时代,新媒体日益以更加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微信、QQ和多种APP早已成为日常的学习、工作和交往软件,让人们无法回避虚拟的网络世界。面对同时存在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就变得非常紧迫。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线上”教育这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必须打造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新平台,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优势,开展“95后”大学生“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公众号,开发有趣的小程序APP,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次,“线下”教育也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与“线上”教育一起引导“95后”大学生阳光向上,积极乐观,热爱生活,推动“95后”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支队伍的素质至关重要,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战斗力。“95后”大学生尚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心理敏感而脆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对学习、交往和就业方面的挫折失败,难免会产生迷茫、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必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开展技能培训,加强业务考核,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能充分了解网络时代“95后”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问题,并正确分析原因,制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有效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仅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是不够的,还要建立起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学校辅导员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教师与学生关系密切,又熟知网络媒体,能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情况和心理需求,要将他们吸纳进来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时代“95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单是由于网络或者学校、家庭、社会单方面因素所导致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复杂综合的结果。因此,“95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也不是任何一方努力就能够应对的,要多管齐下,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共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打造网络媒体新平台以及加强队伍建设。其次,家庭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家长要关心和关注大学生,加强交流和引导,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思想动向和生活状况,并且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一起助力“95后”大学生养成健康心理。最后,全社会都要关爱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安定团结、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推进网络技术的创新,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防止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不良信息毒害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