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心理因素探析

2018-01-28 21:01陈小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思政课效能

陈小华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随着“05方案”实施以来,中央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可见,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倡导思政课建设创新,将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教改热潮。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于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相关研究已有诸多的学术探讨和实践探索。本文侧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其三个心理因素:心理环境、自我效能感、认知结构的作用和养成及提高进行探讨,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一、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是一种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环境。这是一种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对客体环境的内化、整合,在一定心理时空表现出来的以及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观念环境。大学生作为主体以及教育对象,如何让其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同这种教育,使思政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发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当前思政课心理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依然表现出冷漠沉闷、消极被动。具体体现在:第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开设的思政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来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师生在课堂上没有交集和共鸣,更不用说在课堂互动了。第二,思政课教学采用传统的集体灌输式居多,学生的实践环节少,教师更强调学生的外部管理,致使学生反感、讨厌情绪滋生。第三,同学关系紧张,彼此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各干各的,各忙各的,没有建立一个自由、开放、和谐的班级环境,第四,某些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缺乏时代性,学生也由此感到厌烦。第五,课堂纪律不理想,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现象严重,做与课程教学无关的事情。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创设着课堂心理环境。教师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挥自身教学潜能,也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平静、愉快的课堂氛围。在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形势下,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也有了新的要求。在这种高压下,许多教师表现出精神萎靡、低落等不良情绪,并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传染学生,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可见,教师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创设课堂心理环境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还要提高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并以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和学生一同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传递知识信息外,还有情感的交流。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形体语言、表情、态度等传递着其情感信息。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学生学的热情和教师教的热情,促进师生双方配合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整个课堂变得宽松、自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种融洽的师生感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进而促进学生想学习、爱学习。这种学习氛围,以“兴趣”带动“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善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要建立立德树人育人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养成。要实现这一任务,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在课堂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师可应用心理学知识,寻求更佳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感知,养成思考的习惯,成为主动学习者。首先,注重诱导,让学生“快乐学习”。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过程中获得越多的成功体验,满足感越强,就会产生想要获得更多成功体验的需要,持续学习的动机就会增强。其次,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摸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动力性因素——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活动是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该活动任务。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自信心较强,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会更注重学习策略的应用和对知识的探索。这种有意识学习的能力会使其产生更多获得信息的机会,从而获得更高的定位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接受现成的学习内容,而不去探索、发现新知识。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和坚持。思政课学习是一种意识很强的活动,学生必须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克服各种困难,去获取知识和信息,才能持久地去探索、去创新和再生新的知识和信息。第二,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面对困难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多的信心和更饱满的热情,且会想方设法运用适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并付出加倍的努力直到达到目的;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相反。第三,影响学生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策略运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有更坚定的学习目标,有更清晰的思路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会随时监控自身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对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更注重旧知识和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倾向于使用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最终成绩,而不是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课堂互动激励学生

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互动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互动中不过早地给出标准答案,注重深入引导,对有所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肯定,或是适时提出问题,给予点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参与越多,体验越多,其主人翁意识也就越强烈,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增强了自信心。此外,课堂中,和睦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课堂互动的有效开展。

(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而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不会激励其进一步努力,发展到最后便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甚至放弃学习。思政课学习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归因理念,合理归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基础性因素——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奥苏泊尔认为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讨论、情感体验、社会实践等形式获得知识,并快速在头脑中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这种学习不仅使新知识赋予意义,而且原有的认知结构也得到补充和修正。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各具特色,参差不齐,形成他们对思政课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情感体验和认知层次的个体差异性大。而且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存有消极的态度,认为这些课程内容陈旧,没必要再学;还有的认为思政课是说教,对此课程不感兴趣。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受阻,更不用说对知识的创造和运用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一)建构开放的认知结构

要让大学生对思政课建立开放性的认知结构,首先,应激活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等知识、观念或理论的相互关联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课程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寻找答案,从而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其次,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大学生对思政课要获得开放的认知结构,就要求其关注最新前沿资讯、热点问题和特定领域的相关信息;教师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培养大学生建立动态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学习、吸收新知识时,要不断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要素进行更新和完善,使之保持动态的发展进程中。

(二)建构多维的认知结构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多渠道、多维度获取知识,使之建立起网络化、多元化的认知结构。首先,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应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展示PPT和图片外,可结合视频、微电影、微信平台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激活或唤醒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当下新任务建立联系。学生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容易将自己置身于当前学习情境中,去体验、去感知,也更注重各种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最后,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示范,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三)建构发展的认知结构

从认知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过程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认知,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组或者重构。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反思自身认知活动,并随时监控和调节自身的认知活动。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了解课程活动的性质,掌握课程中的学习知识,体会学习过程中情绪情感的变化,并适时监控和调整自身的认知活动,从而积累有效经验。

此外,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过程中,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知识信息。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根据课程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思维价值、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去寻求自身新的认知平衡,最终达到重构认知结构的目的。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种心理因素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影响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心理环境为思政学习提供和谐的学习氛围;自我效能感为思政学习提供动力支持;认知结构为思政学习提供策略保障,调控整个学习活动。同时,三种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对思政学习活动发挥整合作用。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思政课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