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95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机遇、挑战和方法创新
——基于对陕西省八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2018-01-28 21:0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微信政治思想

谢 斐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十九大报告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由此可见,新时代国家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产生、交锋、斗争的前沿阵地,怎样引导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笔者对陕西省内的8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延安大学、安康学院、西安思源学院。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问卷发放涵盖一本、二本、三本院校,涉及各个学科门类,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56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536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为:男生505人,女生1031人;文科625人,理工科911人;博士11人,硕士150人,本科生1367人,专科生8人;党员和预备党员207人,共青团员1256人,民主党派人员4人,群众69人。调查的重点为八所高校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程度和态度。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机遇

(一)众媒时代的到来加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根据《2017高校新媒体营销蓝皮书》调查显示,高校新媒体已经进入2.0时代,从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展到头条号、B站、短视频、手机直播,技术门槛几乎荡然无存,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这一划时代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内容创作的行列中,大众参与的传媒时代(众媒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已经20余年,互联网彻底地颠覆了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然而95后大学生所面对的却是一个众媒时代,近几年新媒体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除了大众熟知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还有各种小众的新媒体,B站、抖音、今日头条等,这些新媒体平台可以弥补传统意识形态灌输单一刻板的不足,带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的众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创新教育内容,选择新颖的渠道,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将原本枯燥无聊的说教,经过互联网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展示形式,变得活泼生动、充满乐趣。再利用网络极速的传播特点,以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来说,也许短短一两个小时就已经被几千、几万人阅读,这样的传播速度与广度是传统思政教育无法企及的,没有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辐射面更加宽广。

(二)互联网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交流互动平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3%: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10-19岁群体占比为19.6%。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4%。由此可见,大学生网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互联网环境下,他们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畅所欲言,意识形态宣传者也能及时地回答受众的疑问,甚至受众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不同的看法,这种方式使意识形态宣传的效率大大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借助互联网这个“加速器”,增强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提高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率。

(三)新媒体传播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注入新活力

通过对八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显示,对于怎样看待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时政热点、宣传主流思想舆论这种方式,41.34%学生表示形式很新颖,很有兴趣关注和阅读,51.17%学生表示形式很新颖,但内容需要创新,否则难以引起阅读兴趣,2.87%学生表示不喜欢这种形式,传统纸质媒体宣传已经足够,4.62%学生表示对这一宣传的形式和内容都不感兴趣。由此可见,超过90%的学生认为,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是非常新颖的,高校应该加强宣传内容上的创新。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及时全面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以及时地取长补短,增强了意识形态的时代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时代的巨轮中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性,互联网为各种信息提供了交汇的平台,更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发展与自我进步,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芒。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去中心化的传播者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巨大冲击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主体灌输,客体被动接受”的模式,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从原来单一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互动式、交流式的多对多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具有了“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的特征。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互联网传播方式更趋近于立体交互式,他们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纷繁复杂的信息一拥而入,在海量未经过筛选和甄别的信息的冲击中,教育者的发声越来越微弱,越来越被忽视,失去了权威性,大量不正当的言论极易误导大学生,这必然对传统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冲击。因此,怎样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法,找到适合的师生交流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接受力,吸引力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和产生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大大地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但是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吸引力。“当前,大学生对手机、电脑为主的信息接收、处理与发送的模式已经从学习生活中的功用性发展到了心理上的依赖性”。上课过程中,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手机吸引,在95后大学生内心中绚丽多彩的网络信息比老师的讲授更有吸引力。怎样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从课堂和生活两个方面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多元文化思潮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威胁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越来越高的地位与声誉,西方国家企图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一方面,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借助现代传媒工具加紧了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企图用这种手段来分化瓦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学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自然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入侵的重点对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利用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各种渠道不断渗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西方媒体通过互联网有目的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极端民主、绝对自由的价值观,传达出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些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相径庭,极大地腐化了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导致有些大学生盲目追崇西方价值观,对道德法制充满不屑,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思潮也侵蚀着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现代化避免不了带来异化、沉沦颓废和无常等新旧价值观念冲突造成的消极面。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造成多元的社会思潮相互交织,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等思想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片面化、误导性、诱惑性是这些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为了达到误导大学生的目的,这些社会思潮往往捕捉、剪辑、嫁接、利用一些信息,来鼓吹一些错误理论,并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将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快速传播出去。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有限,无法做到准确地甄别信息,在充斥着各种信息的网络中,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中,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侵蚀与诱惑中,致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逐渐淡化,逐步瓦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线下走向线上,从“灌输式”走向“交流式”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就必须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有机地融合起来,取长补短,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方面,95后大学生从小就是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成长起来,对于这种固定化、常态化的教育方式已经失去了兴趣,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线下走向线上,网络授课是突破定时、定点、定人的传统授课模式的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保留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应该借助网络授课的优势将传统模式和网络授课结合起来。我们既要学会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众进行文明的网络活动,也要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服务,利用网络聊天工具、直播、小视频等媒介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有助于一些害羞的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很少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不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教育方式的长期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普遍采取单向灌输的方法。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并不等于说就要采取“注入式”的教育方式,我们必须把灌输的任务和方法加以区分。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利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该进行适当的改变,更加符合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如:建立特色网络教学平台和学校、学院、班级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班级微信群,使大学生在玩手机、上网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就能够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潜移默化地产生认同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改变原来单向教学的模式,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虚拟社交软件可以使学生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师生可以进行双向的情感交流。例如,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了“新时代青年说”“初心诵”“青语FM”等栏目,深受广大学子的欢迎,尤其是“初心诵”栏目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邀请知名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诵读《共产主义宣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经典书目并录制成一期期节目,不仅提高了同学们阅读经典书目的积极性,而且借助微信公众号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较为呆板,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失去行之有效的力量。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格局,也要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增加教育教学中的亮点,减少传统思政教育中塑造的“高、大、全”的榜样,增加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榜样的真实性,真正做到化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选取典型新闻案例,这些新闻比较接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熏陶,让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走向生活实际。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两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将体现社会要求和教育者价值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广泛撒播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导其自主选择、学习、接受思想道德。新媒体是大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两微”平台搭建与大学生思想沟通的有效渠道,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借助微信微博平台利用大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将思政教育信息传达给大学生,确保大学生能够从正规可靠的渠道了解信息。例如:网红教师“南航徐川”,他所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辐射全国数百万师生,他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了“节日谈”“答学生问”“听我说”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共同特点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服务学生,他说:“我就是学生的陪伴者、同路人,学生在哪里我们就要跟着去哪里”。“节日谈”栏目就是将我们生活中的节日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地融合,真正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三)互联网监管与疏导相结合,构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网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着很多安全问题,西方文化渗透、多元文化思潮的入侵,都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我们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建设。一方面,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加快网络监管的技术研发速度。高校应该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与传播,又具备马克思主义专业素养知识的队伍。完善网络舆情监管制度,随时关注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对于网络上出现的错误思潮进行及时有力的回击,将错误思想及时地“扼杀在摇篮中”,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高校必须进行及时的疏导,对于错误思想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背后隐含的诱导性信息,避免学生被其迷惑。对网络上主流意识形态的焦点问题进行专业的引导与解读,使大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由片面的感性认识提升到全面的理性认识,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中遍地开花。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多元思潮和多元文化的激荡下,面对具有新特点的大学生,高校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成为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指路明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奉献自身的力量。

猜你喜欢
微信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