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能训练,需要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常常是枯燥、单调的,但是融入了字源文化,教学就有了深度和温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练字就有了乐趣和效果。文化和兴趣犹如书法教学的两翼,有了这两翼,书法教学就生动活泼了。杭群燕老师对此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左耳旁和右耳旁的练习难度非常大,选择这样的课,很有挑战性。杭老师用紫砂壶导入,围绕宜兴“陶都”两个字,从耳朵旁入手,探寻耳朵旁的本意,揭示书写要领,练习“陶”“都”二字,然后学生兴趣盎然地游戏给左耳旁、右耳旁找朋友,在组字中领悟结字规律,最后填写诗句。整堂课教学设计新颖,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练习带有耳朵旁的汉字,进步明显。
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
上课伊始,杭老师从字源的角度,告诉学生两个耳朵不一样:左耳旁【】,表示土山的意思,用它作偏旁的字大多与土地、山岭等有关;右耳旁,从古字形【】看,上面表示城邦,下面表示人,这就是今天的“邑”,因此,带有右耳旁的字大多和人聚居有关。字源探究,不仅学生听得很新鲜,我们这些听课的大人也受益匪浅。
在课的结尾,杭老师把练字和经典诗文结合起来,书写“金陵风光好,秦淮城郭绕”中的“陵”和“郭”,拓展了耳朵旁的练习。不仅练了字,还积累了经典诗句,一举两得。
以上两个教学细节,是这一课的文化亮点,而书写指导和评价的环节,相对于上面的亮点,稍显一般。
杭老师重点通过对比观察左耳旁和右耳旁,发现左耳收,右耳放;左耳用垂露竖,右耳用悬针竖。这是“知其然”,很多教师和学生观察思考常常止于此,如果问一问为什么?就知道“所以然”了。比如,如果与“陶”“都”结合起来思考,不难发现左耳收,是为了让右;右耳放,是为了和左边部件达成一种平衡。左耳用垂露竖,是因为意未尽;右耳用悬针竖,是因为意已尽。有了这样理解,就是“知其所以然”。练字融入了书法文化,结字规律,不再是依葫芦画瓢,机械重复,练写就变得有滋有味了。
文化部原副部长王文章说:“书法,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鲜明标志。”书法课,首先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文化人,不仅写一手好字,而且要了解书法文化,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还要提高学生书法审美的能力和情趣。
杭老师在拓展环节,让学生给左耳和右耳找朋友,学生兴趣盎然找出朋友,然后摆放在黑板上,在摆放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了汉字的结字规律,掌握了汉字结构。
为了激发学生的练字兴趣,用故事激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直观形象,行之有效。而对书法持久的兴趣,主要来自练字成功的体验。所以杭老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的练习有进步,这是书法教学最需着力的地方。
为了实现练写有效果,杭老师的指导到位,学生的练习充分,学生对练写过的字(字的形态)烂熟于心,能够学以致用。当学生书写有进步时,杭老师的及时夸奖和肯定,全方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这种兴趣的激发是无与伦比的,也是最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