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说明教育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2018年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以“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为主题,重点强调教师的素质在课堂上的体现,并以此来推进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其他课程相比,书法课更是一门可以把技法学习和品德建设融为一体的课程形态。本次“杏坛杯”赛课,要求赛课教师不能使用任何多媒体设备,更是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一种凸显。平心而论,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今,教师上课已经基本离不开多媒体手段了。那么教授中国传统书法时,教师应如何体现“教”的过程呢?我想答案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播放书写视频而教师在一边“袖手旁观”。所以,本次“杏坛杯”的主题,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回归,更是引发大家深入研究与思考的一次契机。郭雯老师是我校的一名书法专职教师,具有深厚的书法理论和实践根基,在书法教学中,她常常能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较好地结合起来。在收到参加展评活动通知后,她对该题目进行了设计,并和教研组老师共同研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反复的修改。
首先是研究教材。我们认真研究苏少版教材,力求吃透《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对教材各板块进行了研究。通过教研组的讨论,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进度,我们慎重地确定了课题《木字旁与禾字旁》。定好课题后,再深入地去分析教材。教材当中有“偏旁与例字”“写法提要”“观察与发现”“习字指导”和“书法文化”几个板块。其中,“偏旁与例字”部分呈现了和教学主题相关的偏旁和例字,让学生对偏旁在例字当中的位置和形态有了初步的认识;“写法提要”部分则是详细分析了偏旁的写法,便于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和运用;“观察与发现”部分安排了由偏旁组成不同的例字,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发现偏旁的特征和书写规律;“习字指导”部分则安排了针对例字书写指导的内容,让学生可以作为书写的提示和依据;“书法文化”涉及书法常识和碑帖欣赏等,在本课中,则以山东曲阜孔庙的汉魏碑刻为主题。每个板块功能不同,但是又相互依附和补充。了解了各个板块在教材中的不同作用,在确定主题后,我们又进行了多番讨论,探讨的主题是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板块,将它们在教材中的作用最大化。
其次是设计主线。在制定教学环节时,如何将这些璀璨夺目的“珍珠”串在一起,变成一条项链,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思考时,郭雯老师提出了时代性、人文性的关键词。在教研组的讨论下,我们确定了以时下央视大热节目《国家宝藏》为导入,以讲述文字的“前世今生”为主线,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可以将“习字指导”与“碑帖欣赏”有机地融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书法课人文性的特征,从一个点深发开去,学生可以观察、分析、思考,还可以进行课后的拓展,真正体现了书法课的美育功能。
最后是修改完善。确定了主题和主线,接下来就是不断地丰富各板块的内容,设计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并且思考每个活动中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研究这些目标的可行性。在设计的初期,为了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不同书体的知识、体会相关偏旁的故事、了解相关例字的来龙去脉,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搜集素材、查找古文字资料,做到尽量严谨翔实,体现书法课的专业性。考虑到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查找资料后,将内容进行了“包装”,让它们生动起来,务必使学习内容能契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在试教时,我们发现,文字讲解这一块内容较多,花费时间较长,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板块,特别是学生书写的时间显得不够充裕。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教研组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再次对教案进行修改,简化文字内容,做到点到即止。郭雯老师提出,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进行讲解,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大大压缩时间,但是对教师的专业性和书写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在进行了多番讨论和进一步的试课后,我们明确了精讲多练的必要性,郭雯老师也较好地完成了边书写边讲解的任务,在正式的赛课中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杏坛杯”苏州赛区落下帷幕后,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思考,既是总结,更多的是对新征程的展望。
书法课既不单单是语文课,也不单单是写字课。书法课具有其独特性,书法是一门艺术形式,为此,书法课不能以简单的写好字为唯一目标。书法包含了字体的演变、字意的演变和用笔方法的演变三个方面。郭老师在书法教学设计时,将这几个要素贯穿其中,学生便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解并思考书法的这些要素了。同时,根据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其中的某个要素。比如这节课,主要是讲楷书偏旁,郭老师把教学重心放在楷书的书写方法上,对“木字旁”和“禾字旁”的写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较为缓慢的演示,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
该节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木字旁、禾字旁”的写法,如果直接教学生如何书写两个偏旁,那么,课堂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郭老师试图通过加入流行元素,利用《国家宝藏》这个流行的文化节目,将节目中挖掘宝藏的前世今生移栽到汉字书写的教学上来,调动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教学也变得生动活泼。
通过书写汉字“木”“禾”的“前世今生”——篆书、隶书到楷书,来描述书体的演变,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现在常见的汉字的发展史,以及汉字不同书体之间具有的相关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的汉字不是天生就是现在楷书的样子,而是由甲骨文、篆书、隶书等慢慢演化而来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觉得汉字不再那么冷冰冰,而是有温度的,鲜活的,有生命的。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增加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木”与“禾”具有相关性,学会了“木”,便能理解“禾”,以这两种偏旁组成的字,亦有相关性。郭老师上课时指出,把“木”字的捺,改成点,便成了木字旁;在木字旁的上面,加上一个平撇,便成了“禾”。这样的启发,让学生理解到了字和偏旁的相关性。通过让学生找出字帖里的汉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对学生临摹后的优劣评判,启发式教学很好地加深了学生对古帖中汉字书写规律的理解,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理解相关汉字的书写。
上完这节课,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木字旁和禾字旁的写法,而且还了解了这两个字的历史演变,欣赏了古碑帖中相关的字,轻松地掌握了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这样的思路可以给我们今后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一些启示。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书法课,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付出更多的心血,去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