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莹,樊卫宾*
(天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价值观是人们有关对价值本质的认识和价值评价的观点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述。核心价值观渗透贯穿于高中思政课教学,不仅能提高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和基本素质,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还能丰富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既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也是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和高中学习阶段所有思政课程的主线。选择合理路径在高中思政课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学,能使学生完整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觉践行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正确认识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综合研究分析核心价值观教学的不同观点及歧义,归纳总结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各种方法与手段,有益于集思广益启迪我们的思维,创造性地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育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实际教学过程的原因,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综合学者们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结论和实践经验,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表现与主要成因: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经济转型使我国身处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通过网络扩散和人员流动传播,各国文化不断融合包容,给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但中学生群体在此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对社会和自身认知能力不深,对本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还没有深刻的了解,极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和形式的诱惑吸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错误认识。此外,部分学生在社会化影响下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对待思政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态度消极,多元化价值理念冲击弱化了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效果。
对此,姚俊豪等认为当前社会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难免会受到周围环境、时代语境的制约。王均宁等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覆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会乘虚而入,使青少年在价值观念上产生错误的认识。杜方等强调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文化大环境影响下,中小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念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冲击。
欧清华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指针和理论基础,历史上曾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中心论”、“万能论”、“无用论”等观点,正是没把握到“思政教育的哲学意蕴和内在价值”的结果。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会”中指出,当前中学思政课堂中,教育内容普遍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将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有效融合。在学校实际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很大程度存在应付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宣导仅仅是形式的改善,在精神领会、知行合一上还存在一定欠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使很多学生存在着价值冲突和价值观相互矛盾的问题,积极向上的心理和逆反抵触的情绪相互交织。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使中学思政课堂教育教学尤显重要。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核心价值观引导,势必会导致学生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在此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纯理论、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但不能起到培育巩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效果,反而会加剧学生对空洞说教的疑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于“践行”,中学思政课新课标也要求凸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三位一体,如果忽略了最重要的学生生活化实践体验环节,讲求教育教学效果必然是缘木求鱼。
全国思政课优秀教师季克高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和关键所在。但当前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相对固化的趋势,核心价值观教学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倾向较严重,教与学模式的固化是影响教学成果的主要原因所在。[1]李建奇等指出,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情感性教学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相互交织的信息交流:知识信息交流和情感信息交流。在知识交流中,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在情感交流中,信息是师生情感,信息载体是师生表情。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面无表情、枯燥乏味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效果必定不会理想,教师的情感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语言表达。
事实情况是,同一篇教材和同一个教师,在这班上课时,如果神情振奋,精力充沛,恰当运用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和体态表情,就能使授课格外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相反,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假定情绪低落,没有情感投入,教学效果必定要差很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师的情绪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情、知两个方面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由此看出,情感性教学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思政课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相对分散和较为抽象是教学实践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对此,胡兴松、潘加亮、刘丙胜、吴姣和刘建德等5位老师指出,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相对空泛和抽象,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切入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课堂教学;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应当以基本价值准则和现实价值目标教育引导学生,使其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解读,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和课后实践。杨梅等认为目前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缺乏创新,许多教师习惯走老路,不敢另辟蹊径,不主动钻研教材、不结合学生实际。
高中思政课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较为分散和相对抽象,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整合内容变得较为困难,受总课时限制要将抽象材料生动具体化更是不易。而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新意,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使核心价值观教学难以被学生认同。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教师基本素质、技能水平的因素,也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的因素,既有对教学督促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良好习惯的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缺乏核心价值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思想,没有真正从传统教学思维中走出来,不敢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探索,主动把课堂时间和练习机会还给学生。因此,应首先更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细致灵活钻研处理教材的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保证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成功。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形成正确道德理念、政治观念和社会信仰的教育。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性较差,甚至出现了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定位的偏差。王洪波等指出,许多学生心目中思政课只是副科,可有可无,抱着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态度。谢彦华等认为虽然部分教师认真备课教学,但其贡献得不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且在学生心中对此也无所谓,思政课在教学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得不到重视。
思政课教师不仅担负着一般知识性的教学任务,更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的重任。而在部分学校及教师和学生意识里,由于对其“副科”的定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政课教师配置不齐、不专业现象。具体表现在极度重视主干文化课程的学习及成绩,忽视对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动态考核,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政课教师被“边缘化”。思政课教师也因此对教学规律研究和教学质量重视不够,极大地削弱了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成效性。
此外,一些教师对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水平的差异性了解不充分,不能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法指导,以达到轻负高效的目的,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核心价值观教学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新课标,真正理解教材编排的思路和意图,掌握教学的重难点,选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
冯留建等认为核心价值观教学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理论学习和生活践行的主体。[2]王颖等指出思政课堂教学存在学生主体性被忽略的现象,教师提示多于学生独立思考。[3]怀特海等也指出有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容量过大,课堂组织环节不够紧凑,板书内容过多,浪费大量课堂时间。教学目标未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对课堂生成性问题和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学生回答偏离教师预设答案时无法驾驭。[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现实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现象仍较为明显。由于面对高考压力,老师和家长惯于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强行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答题技巧,漠视学生学习的自我成就感及创造性,不尊重学生的疑问和意见,抑制其个性发展和思考判断的独立性。这种教育模式长期熏染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主体意识,经常处于被动的盲从地位。
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要针对其成长规律、心理特点及认知方式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研究认为应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丰富课内外教学活动及校园文化,增加学生生活实践体验,选取适合的教学材料与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理解。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注意“融入”切入点的问题,这是选择“融入”路径的首要环节。郭庆俊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纵横”贯穿,既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配合,同时要注重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因材施教。[5]郑凤、丁可夫等指出,应把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考核标准,落实到德育目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中。[6]王洪杰等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突破教材限制,将内容整合为专门的章节,并改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7]
不容否认的是,当前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淡薄,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价值观严重,鄙视劳动,崇尚奢侈。更有少数教师职业倦怠,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达负面情绪和不良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融入途径是关键。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应通过变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教学路径,并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大众媒体、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和文化氛围构建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实践者和传播者。
刘敏慧等老师指出,应丰富学生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如多组织班会、知识竞赛、班级公益活动、辩论赛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其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以增加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更坚定其价值信念。[8]焦燕灵等认为,活动性教学是与传授式教学相抗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学形式,它是学生道德形成和践行的动力,对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教学活动本应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充满着学生求知的渴望和教师创造的性质,也应富有趣味性和游戏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首先要自身内化认同和忠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研究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曾忠明等认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师不能一味采用课堂灌输模式,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实际生活,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深刻体会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于心中。邵发军等指出,核心价值观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作用,还要重视校外实践和网络影响。刘银等说应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以“中国梦”引领校园文化思潮,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师生心中,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创新校园文化氛围,造就高品格和高素质的学生。[9]
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育教学平台,开展经典选读、知识竞赛、红色影片展播、参观博物馆等主题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增加对价值观的认同,更能坚定其社会主义价值信念。文化是价值的载体,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的环境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对于培养熏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能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
安慧玉、吴卫东、周慧杰等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观,要注意选取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典型事例。而在典型事例的选取上,要正反事例共选,多选热点和焦点事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逻辑关系。[10]董芸等指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日常化,把学生生活中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事例汇集起来,作为思政课的教学材料使用,能使学生更加明白易懂。
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由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需要充分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强调:“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洛克认为“对儿童行为产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的监护人行为的榜样”。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历程中,榜样教育一直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榜样能温和而又深刻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榜样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为是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要将其真正贯彻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措施,切实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思政课堂中出现的教学实际问题。
李红星等认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螺旋式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渗透在每一课的教学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接受、实践、内化,最终形成稳定的三观。钟天娥等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凸显教材里与核心价值观最契合的知识点,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所有章节的教学当中。[11]金鸽等指出,高中政治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渗透与叠加,而要依托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等,构建起立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相结合。[12]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的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与过程。具体融入方式通常有叠加和渗透两种处理方式。叠加,就是简单地在原有思政课教学内容基础上,再“新增”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则是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无痕迹地贯穿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受教学宗旨要求和总课时约束,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应采取叠加和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应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使其整体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前期教研工作,使核心价值观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能及时补充到思政课教学中,使二者有机统一结合起来。
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心理发展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在面对多元文化时,难免缺乏辨别和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健康发展。张丽等指出培养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其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杨倩等认为,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很多教师对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认识不足,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发展,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应作出重大调整。首先,教师应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特征性等变化,以及不同学生成长的个性差异,针对性地对学生采取差异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措施,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新时期学生思维的特点,教育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发展实际作出改变。应多角度关注学生成长和心理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进步成长。最后,现阶段学生自主意识更明显,独立性表现更强,客观上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更加细致入微。
学校对学生的规范性教育教学要求,源自于教材及课程标准。为此,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准把握和梳理整合教材内容。浦素等指出,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内容,挖掘隐性内容,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3]邵莉敏等建议,在高中教材中应设置道德教育主题,梳理教材内容时,要以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结构为出发点。项良等指出,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使之系统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高中思政课教材内容多且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整合,不能孤立对待每个章节,要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将每个知识点系统化,把每一部分内容与相关联内容知识有机整合,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要使学生精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掌握核心价值观内容,以达到实际教学效果。例如,可将教材《文化生活》中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文化”部分相结合,从多维角度体现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以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思想政治课能独立完成,需要依靠其它学科及教师的密切配合,也要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协助。窦菀等认为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人文资源,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三者的教育合力。[14]周莉等指出,各类教育教学平台都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孙颖玉等说除了思想政治课,其它每门学科也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育人道理,各学科老师应相互配合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共同发挥各学科教书育人的功能。[15]
在各平台、各学科和各环节中要通力融入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突出每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利用语文课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川的诗歌、散文,历史课中对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知识的介绍,地理课中祖国山川江河、人文环境的内容,积极强化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文明、和谐、诚信等思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有利于唤起各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同重视,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形成通力配合,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直抵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