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菁,武立有,赵艳静,王新英,所 静
(天津大学期刊中心 天津300072)
现今科技期刊几乎均实现了数字化出版模式,相对于纸质出版,数字化、网络化出版更能顺应当代对科技期刊的需求。为了使读者群体更广泛,针对性更强,大部分期刊都希望与数字化出版平台合作,实现文章的在线出版。国际著名的 Springer Nature、Elsevier出版集团由于其专业、成熟的期刊推广模式,广受科技期刊的青睐。笔者从 Elsevier出版集团的选刊标准出发,提出科技期刊在送审环节的新的建议和应用。
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与科学文献出版社之一,创办于1880年,属于RELX集团旗下,总部位于阿姆斯特丹。每年超过 35万篇论文发表在Elservier公司出版的 2000种期刊中。核心产品包括:期刊《柳叶刀》《四面体》《细胞》,教科书《格氏解剖学》,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等。
国际性出版机构对于期刊的出版大多采用商业运作模式,其选刊标准着重考察以下几项指标:主编条件、编委会的国际化、期刊自身特色和独特卖点、期刊的学术实力与支持力度、学科趋势。下面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①主编条件:选刊时对于科技期刊的主编重点考察其 H指数,要求 H指数高于 21才能满足选刊要求。同时,建议增加1~3位副主编,可按学科或地域划分,分别负责不同约稿方向,对副主编的学术要求不高,只要是人脉广,又积极为期刊做贡献的学者都可以纳入考虑。
②编委会国际化:编委会成员要求领域分布广,国际化程度高,建议欧洲和美洲编委占比 20%~30%,使领域分布更加完善。应紧紧依靠编委会对文章学术内容进行把关,并加强宣传。
③期刊自身特色、独特卖点是选刊的重中之重,期刊定位要精准,收录学科要明确清晰,尤其是要突出与其他期刊不同之处,独特卖点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出刊快、文章类型新颖或是当前热点等,应该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不断强化。
④期刊的学术实力与支持力度是出版机构考察期刊主办单位对其投入支持的力度如何的指标,也就是投入的人力和财力,这都是对期刊今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助力。
⑤学科趋势即考察该学科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中国国内具有较强实力。
从Elsevier选刊标准分析,一个期刊高水准地运行是主编、编委、编辑3个团队从3个不同角度各司其职,不断完善整个流程。主编应具有高学术影响力,确定并把握期刊的学科方向和收录范围。期刊编辑负责整个期刊运作流程,协调作者、审稿人、主编、编委各个主体间的沟通和联系,做好服务工作,期刊编辑自身应熟悉编辑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较高的编辑业务水平、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编委在期刊出版流程中,通常作为审稿人,由编辑指派稿件后,对送审稿件进行学术把关并给出审稿意见,编辑再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完成终审。编委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审稿方面,现代科技期刊的发展研究中有人提出,编委的审稿作用不应仅仅充当审稿人角色,而应参与初审、送审和终审的全过程[1]。
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学术质量是重中之重,双盲外审方式得到业界共识,被普遍采用,是保证学术质量的有力措施。科技期刊要保证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除了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稿源基础外,审稿是关键一环[2]。笔者调研了大量科技期刊发现,目前的送审方式主要有期刊编辑送审、主编送审、编委送审3种。
期刊编辑送审是目前最为普遍的送审方式,也比较成熟,易于操作。科技期刊编辑一般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初审稿件时能够从稿件的整体结构、层次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格式审查和内容审查,作出初步的价值判断。期刊编辑负责稿件送审时能够随时跟上稿件审稿节奏,及时与作者和审稿人沟通,及时处理稿件。但期刊编辑送审亦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在选择审稿人时,大多是运用数据库,通过在 CNKI、EI、JCR中依据关键词搜索已发表论文,然后再逐篇查看,选择审稿人;或者通过参考文献,逐篇查找,以期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这些如同大海捞针般的方法使送审效率大为降低,而且有时即便查阅了所有关键词和参考文献也找不到一位合适的审稿人;就算找到自认为方向对口的审稿人,也难以找到审稿人的联系方式,无法完成送审;更不用说对审稿人和送审文章研究方向的判断完全基于期刊编辑自身的科研背景,即便是博士毕业的期刊编辑,也只是熟悉自己所研究的一个小的学科领域,更深更广的范围也是摸不着头脑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送审方向有误,有的审稿人会回信说对送审文章领域并不了解,还有的审稿人就直接不回应,编辑则需再次寻找其他审稿人,无疑大大增加了审稿周期,效率低下,不利于优质稿件的快速见刊。
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专业刊是主编负责送审,这在学术把关和送审方向把握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主编作为学科带头人,本身科研工作就很忙,送审工作又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如何兼顾二者对主编来说非常难。也有的期刊聘请退休的教授、博导负责送审,这使得期刊容易局限于以往的学科分类,对新的学科热点或新出现的交叉学科不敏感,也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编委会是领导编辑部工作的权利机构和决策机构[3],是期刊学术质量的把关者,既是期刊学术导向的指引者,又是编辑部开展业务工作的领导者[4]。编委会具有广泛性,编委会的组成成员编委众多,一般编委会至少有 30位编委,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的优势。编委会不断加入新的编委,带来新的学科,有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编委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第一线的研究人员,负责期刊的稿件送审有很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2.3.1 编委送审优势
①学术把关精准。编委对本学科领域非常熟悉。目前即便是专业科技期刊,期刊的对应学科也是不断发展的,各高校大力推行交叉学科建设,审稿人的研究方向也不断变化,虽然大方向上研究领域不变,但各分支众多,对于期刊编辑来说,很难随时掌握审稿人即时更新的研究领域,且对于交叉学科的判断,也难以做到精准,而作为同行的编委,则有一定的优势。编委可以通过学术会议、项目合作、基金申报等渠道准确掌握同行的科研动态,判断本领域的研究方向时可以做到又快又准。
②审稿周期大大缩短。首先,由于编委对学术把关精准,给审稿人送审成功率很高,不用反复送审浪费时间,从而缩短审稿周期。其次,当 2位审稿人意见相左时,编委能够给出仲裁,而对于期刊编辑来说,编辑无法在学术领域内给出判断,只能再另找一位审稿人进行仲裁,无疑又加长了审稿周期。再者,编委送审文章时如果遇到审稿人迟迟不回复,还可以自己作为一审审稿人,给出评审意见。各种编委审稿模式多种多样,相比于编辑送审,均可缩短审稿周期。
2.3.2 编委送审弊端
编委送审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让编委参与更多的期刊组稿、送审等工作,对期刊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助力,不仅能缩短审稿周期,还能提升论文学术水平。但在请编委送审的实践中,确实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有的编委被分派送审任务后,长时间不工作;还有的编委送审给审稿人后就结束工作,在审稿人长时间不审稿的情况下没能完成催审或更换审稿人。这些现象都会拖延审稿周期,影响优秀稿件的快速见刊。
由Elsevier选刊标准得到启发,期刊不能仅由主编和编辑办刊,更应该让编委参与到办刊环节,编委这一大资源往往被忽视。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加强编委资源的开发,编委送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但如何能强化其优势,弥补其劣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本刊一直采用编委送审制,在送审过程中考虑到3种送审制的优势和弊端,提出不能只采取单一的送审模式,建议将编委送审和编辑送审相结合。编辑是专职的,处理稿件时反应速度快,送审比较及时。编委往往是兼职,不可能随时关注稿件情况,但在送审的准确度上,编委更具优势。所以对于一篇稿件,编辑和编委需要同时工作,编辑在编委的送审过程中做好协助工作,不能完全推给编委,不闻不问,应随时跟进稿件送审、审稿流程,如果某一阶段出现问题,编辑应及时处理,止损。下面以我刊对一篇文章采用编辑和编委结合送审新模式为例,说明新送审模式的优势。
编辑将稿件指派给编委后,同时将系统使用方法发给编委,并告知编委要求在几天内找到合适的审稿人邀请其审稿,但邀请编委后编委一直没有工作,编辑会隔 2d给编委发信询问,一般情况下,编委都能及时回复并开始工作,但也有非常情况,编委还是没有回复,在发出 3封信还无回音的情况下,编辑重新指派另一位编委送审该文章,并记录不工作编委的详细情况,作为每年更替编委时的参考。重新指派编委后,新编委很快开始工作,给审稿人送审后,审稿人给出的评价是文章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发表,并未给出具体修改意见。编委收到评审意见后,自己也提交了一份审稿意见,结论是修后重审,并提出了 8条具体修改指导建议。作者返修后,编委作为送审编辑在系统上能第一时间看到作者的返修情况,再次指出部分需要完善的内容,作者再次返修,编委核查后才提交建议录用文章的意见给主编。这一整套流程相当于搭建了作者与审稿人直接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大大缩短了审稿周期。而且编委作为送审编辑从头到尾负责一篇稿件从修改到录用,也加强了其作为审稿人的责任感,相对于仅作为审稿人给出评审意见就算交差的审稿模式,在新送审模式下录用的稿件质量水准也更高。经审稿人把关与由期刊编辑把关的论文,在内容、创新、专业方面,一定是前者更胜一筹。新的送审模式着重考虑到单一送审模式时编委送审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由编辑进行全程协助和更新进程,将稿件的质量把关放在首位,并将一切延长审稿时间的因素都及时止损。在新送审模式应用期间,我刊的送审准确率大幅提高,周期也有效地缩短了。
不断探索新送审模式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期刊建设以及开发编委资源方面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编辑部也应制定制度保障其能有效实施。首先,编辑部应对编委工作进行统计,对于多次不能完成送审任务、表现不佳的编委可随时解聘。其次,要不断吸纳新的编委,不断更新发展的学科方向需要新的编委的加入,而且编委人数越多,越有助于编委送审制的实施。每个小的学科分支应对口有多个编委进行送审稿件工作,不会让送审工作过于集中,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在明确每位编委具体职责的同时,更要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和待遇,这需要主办单位将其纳入办刊经费的整体考虑中,制定激励机制,激发编委的工作热情,成为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综合分析了 Elsevier选刊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办刊工作模式是将主编、编委和编辑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应重视编委的作用。在详细分析比较3种送审制的基础上,提出将编委送审制与编辑送审制相结合的新模式,能够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科技期刊送审流程,学术把关精准,缩短审稿流程,提升期刊品质,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