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晨阳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提出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或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最终将学生培养为能够熟练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熟练运用专业核心技能,能够成功走向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服务社会的专业技术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学校的教学及实践课程形式的安排,主要以教育教学为主体,兼顾科学研究,同时重视将课堂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水平。但目前部分民办本科高校仍然将办学定位为建设综合性大学或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比较青睐理论及科学研究。
应用技术型大学将办学出发点放在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上,将办学落脚点放在研究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所需的教学理念、教育发展观、调整学科方向、合理安排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曾有学者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应用型大学的特征——应用性。一是从办学定位角度突出其应用性。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角度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从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角度确定学科定位,从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确定服务定位。二是从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体现其应用性。提倡以学致用的学习理念,搭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机构体系,设置系列化和模块化的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应用性课程的比重等。三是从学科专业建设角度凸显其应用性。首先是优化原有专业,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应用特色,做到老树发新芽;其次是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增设应用性专业;最后是引进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等。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的普遍做法是重视理论知识贯通,虽然也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到位。民办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部分民办高校由于受到社会观念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的影响,在升本后想要向综合类高校、研究型高校发展和靠拢,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范围较广、专业门类较多,但是却很难做到相应的整合,以致学校专业种类繁多,但是彼此之间很少有相互支撑,没有紧密的联系。优势专业不明显,特色专业建设力度较低,投入不够,缺少专业整体的规划。
由于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专业制定规划,导致民办高校转型期间、民办高校内部的专业设置都存在相近的利好专业,没有明显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因此在经济社会中竞争力较弱,以致学校在发展中缺乏明显特色。
部分高校一味寻求多专业发展,却忽视了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信息,缺乏完善的学科及时调整机制。虽然部分转型学校越来越重视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缺乏对调查结果深入的分析,并没有第一时间根据输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做出学科、专业调整。因此,专业知识教学与具体实践相脱节,学校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相脱节,导致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和地方产业结构契合度不高。
随着高校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中均具有研究生学历,是各学校的毕业“正规军”。他们大多受过专业的理论学习,但也正是因此,他们在入职前所接受的是理论学术教育而少有职业教育。所以,他们中普遍存在虽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但是缺乏实践实训能力的问题,因此难以指导学生实践实训。
部分高校在师资招聘方面对应聘者的职称、学位往往要求较高,但是鲜有对应聘者能力和技术等级提出较高的要求,依然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情况,类似情况还同样存在于学校的师资内培工作中。虽然部分学校在提转型,但是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没有起到转型的导向作用,依然重教学、重科研,很少将应用型考核提上日程。
部分学校虽然有兼职管理机制,多是聘请一些兼职教授,仍然是负责学校的理论教学或科学研究,却很少引进企业中的技术专家或工程师等实践性人才,来填补实践实训教师的缺口。
学校现有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和体系,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比较困难。现在很多学校都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要求,这势必要求高校教师需要付出比原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实践实训的培训和学习就更加耗费时间和精力了,对高校教师是个很大的考验。
部分民办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除了要维持原有的教学资源的投入,还需要对教学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大力投入。这部分投入并不少于对于日常的教学,并且通常实训基地占地面积大、资金耗费多,不少高校虽有心但力不足,也就造成了部分转型高校在行动与策略上无法达成一致。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资金方面的短缺,民办高校的经费主要是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收入,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较小,地方财政的支援更是杯水车薪,社会资金注入也少之又少,除了满足正常教学外,用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就所剩无几了;二是高技术人才短缺,学校现有教师中不乏高水平教师、教授,但是侧重点均在理论教学上,在实践实训方面他们却很难胜任,这方面的高技术人才短缺,也是高校实践实训基地很难建设的重要原因。关于校企合作,双方互动交流相对较少,在有关项目合作、学生就业、联合办学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流于表面。
民办本科高校在生源和资金上比不过老牌本科高校和公办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又受到高职院校的冲击,处境相当艰难。虽然目前国家和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也高度关注,并逐步进行投入,但是仍然较少,很难帮助学校解决燃眉之急。公办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而民办高校几乎唯一的来源在于学生学费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加强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师资队伍培养就难上加难了。
要想转型,首先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走入误区。部分民办高校误认为民办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就是要再次回到职业教育的层次,这与高职学校没有任何差别,是降低了学校的层级,因此对转型有抵触情绪。所以,民办高校想要转型,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宿迁学院为例,学校通过组织学校内部外部的研讨会、研修班、教职工大会、发放学习手册等形式,积极开展思想动员,广泛宣传转型的理念、意义和基本政策,并让学校所有教师知晓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达成上下的共识,让所有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转型建设中来,积极思考学校转型的路径,共推学校加速转型。
在学科发展方面,民办高校要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增强本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不需要一味地寻求专业多元化。在学科专业的设置方面,要以当地的经济和重点产业的发展为导向,做到与当地产业相融合,真正体现高校办学应用性。但是在专业设置方面,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建立健全完备的学科专业调整完善机制,使得学校的学科专业能够及时根据社会要求的变化而做出对应的调整,从而提高学科专业设置的灵活度。在学校的课程体系方面,需要相应增加一些与产业发展想对应的课程体系。主要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来研发和引进系列应用型的课程,在现有校内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将实践实训等项目移入合作企业,达成资源共享。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课程体系,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高教师意识,建立相应的模块,进而培养出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做到了思想的正确认识,学科专业的科学设置,更重要的还需要有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民办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核心任务。笔者所在院校部分专业,如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已初具校企合作雏形。首先,依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来修订和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要兼顾学校的生源质量,因材施教,合理认识培养方向的差异性,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需要为根本,适度提高实践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占比,加强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合作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民办高校要成功转型,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并达成资源共享,民办高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建立一支以学校高水平教师、教授为理论指导,企业技术骨干为技术支持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研究当地企业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教学。除了帮助当地企业解决发展难题,还有一点就是合作人才培养,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指导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实习,在企业中完成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设计,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上;聘请合作企业中的技术骨干走入学校,担任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达成高校和企业在人才、理论、技术等方面资源的充分融合。
宿迁学院的京东商学院就是以电商人才需求为导向,与京东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联合开展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增设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培养“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的电子商务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鉴于目前民办高校资金渠道单一的情况,需要建立相应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积极融入所在地区的产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增长点,主动对接企业,做到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理论支持,通过建设相关研究所、创新创业基地等,与企业协同创新,争取合作企业的资金支持;二是积极与当地经济开发区对接,促进新技术广泛渗透和运用于各类生产和生活中去;三是加强技术创新研究,主动承接各类科研项目;四是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和联系,争取资金资助。
民办高校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科学指导和宏观管理,又需要高校自身充分挖掘内在潜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最终达成民办高校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