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唐 皓
“假”意味着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大多是作文书上素材的翻版;“大”则是很多学生的写作切入口很大,写作内容缺乏具体生动,真实可感性;“空”则是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个人的情感色彩和生活体验,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厚实的内容作为支撑,还需要生动的语言,部分学生不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整篇文章读起来苍白无感,明明很好的渲染场面写的比大白菜还要朴素,使得整篇文章几乎无亮点可寻。缺乏浑厚的文字积累,即使有再好的写作素材,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传统束缚,很多教师往往都是以好作文的模式去要求和指导学生。使得学生的写作观念产生严重的偏差,甚至在写作指导中教师植入过多的自我情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体验,使得学生的写作素材往往如出一辙,缺乏创新,写作教学由此走向程式化和模式化。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效的开展写作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感通畅的表达出来,因此只有将写作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拓展写作范围。
著名的特级教师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只有让学生做好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记录和书写的习惯,并且一步步的将写作的意识逐渐放大,让学生主动养成记录生活点滴,抒发真情实感的方式,从而获得更多宝贵的写作素材。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从父亲在车站为我翻栅栏买橘子这件小事来抒发父亲对自己的疼爱,文章切入口小,语言文字生动活泼,将父亲那个肥胖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在学习完类似的人物描写的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并用日记的方式将他的形态外貌生活的记录下来,长此以往的坚持和努力,必然能提高日常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作文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其实最令学生头疼的就是写作无章可循,随着升学压力的逐渐增大,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被压缩的可怜。其实,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资源发掘库,凡是被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必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我们能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写作亮点,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机会,日复一日的训练,往往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每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课都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时间场所,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教学层面,读写相结合也是目前很多教师在开创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能将语文课堂和写作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就会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在学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炼出它的中心思想就是“逆境助人成长”,然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突破口去验证这样一个命题,让他们从已知的伟人身上去探求如何取得成功的案例,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的写作方式,逐渐打消学生认为写作难的印象,不断培养新的写作思路。
好作文是需要经过的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绝不是一气呵成的,传统的作文教学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去“精批细改”,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任务,也使得学生对其漠然视之。如果将批改权交给学生,每一位学生成为批阅的老师,自然而然提高了写作批改的效率。对此我们可以开设语文作文评议小组,四人一组,组内成员互批互改,从卷面、格式、错别字、选材、中心、立意等多个评判角度去分析小组内成员的作文,确保学生在评议作文的时候有章可循,不随意批改,再者组内成员互相讨论,指出其优点,纠正其错误,共同学习,再由教师对整体进行评议和鉴赏。这样的批改方式能调动起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自己当成评议和被评议的主体,虚心的接受他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要想全面的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应该去关注的话题,更应该成为老师和学生相互探索的努力的方向。这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引领学生走出一条合适自己的改革之路,立足当下的作文教学现状,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1】张更海.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9)
【2】刘墨,欧阳芬.初中作文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