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信息传输难。如何让学生理解关键字眼、记忆复杂概念、分化相似经验?很多教师们虽费心尽力,但效果不甚理想。但是如果教师能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巧妙利用体姿语言及其动态联结、表象编码、象形会意等作用,可能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奇效。具体方式如下: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们来说,抽象的数学概念不易理解。如理解并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时,若让孩子跟着音乐做做操(听口令指部位——口令不断重复出现眼睛、鼻子、耳朵),学生听着口令不断重复指三个部位后,提问接下来的动作是什么,学生立马能回答。
学习联结理论强调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当我们将行为:指眼睛—指鼻子—指嘴巴,三个为一组的动作行为不断重复进行,形成刺激S,与联结R理解“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建立起联结关系,当学生在理解循环小数时,就能想起行为刺激。实际教学中,利用“做做操”的方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建立起刺激—反应,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定律看似简单,但学生在运用中却困难重重。如判断56×(19+28)=56×19+28正误时,学生第一反应是正确。其实,如果学生在发现几组算式的规律前先读算式,读的时候还要加上跺脚的姿势,如4加2的和乘25(读“的和”两字时跺脚),等于4乘25的积加2乘25的积(两次读“的积”都跺脚),学生结合体姿语言,在读完3组算式后,不仅能顺利地发现左右两边算式的变化规律,还强化了对乘法分配律外形的感知记忆。
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说明在记忆乘法分配律时出现了漏洞;长时记忆有两种加工方式,一是言语编码、二是表象编码。教师仅关注言语编码进行记忆加工,却忽略了利用动态的形象组织材料,进行表象编码强化记忆。
小学生解决问题“老大难”是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如一年级上册学习加、减法解决问题后,在解决“停车场有一些小汽车,开走了6辆,还剩14辆,停车场原来有多少辆小汽车”时,若是之前学习加减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结合体姿,学生就能自己通过手势理解:两手一起向中间画个圈表示原来有一些车,右手向右推表示开走了6辆,左手抖一抖表示还剩14辆。也就是原来的汽车指的是开走的部分与还剩的部分,应该用加法将两部分合起来。
学生解决一个现有问题时往往需要借助新、旧知识的相似经验,当新、旧知识之间只存在相似时,易产生正迁移的影响;当新、旧知识之间还存在相异,易产生负迁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比划”等直观的形式区分相似经验的异同,避免相似经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除了一般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要重视体姿语言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用体姿语言辅助课堂教学,打通课堂教学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