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南京市江宁区举办“特级教师培养对象”教学研究展示活动。活动中,我执教了《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屈指算来,这已是我一年中第3次执教这一内容了。2017年10月,我校的一位年轻教师参加区里的小学数学赛课,课题就是《用字母表示数》,我参与指导备课,其后该教师获得区一等奖;2017年12月6日,在市教学带头人展示活动中,我也上了这节课,我结合学情和个人执教风格将之前的教案作了一定的修改,然而课上下来,竟没有找到备课时期望的感觉,我很不满意;2017年12月22日,倔强的我又将此课作了修改,在教学带头人送教活动中重新上了这节课,但感觉似乎还缺少点什么。课后我反思:本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多,以此作展示课的人也多,要想上出新意殊为不易,前面之所以不满意、有缺失,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重视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但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在这次的“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展示活动中,我再次对教学设计作了较大程度的修改,更多地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和自主的建构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符号化思想,课堂终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举这样一个例子,我是想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可能就是这样一次次在跟自己、跟课堂、跟专业学术问题的顶真、较真的过程中渐次实现的。多年来,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我从不自动忽略或轻易放过,总是迎难而上、深思研判、锐意创新、逆境求解。在“较真”中前行,也许是我27年来从教风格的写照。
1988年,我以当年江宁县中考的最高分(607分)被南京市师范学校录取。3年后,我满怀憧憬走上了小学教育之路,从此,与小学数学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1年,我被分配到家乡的村小做教师。说是村小,其实是个办学点,一共只有3个班级、4个年级(二、三年级是复式班)、5位教师。我上下班的路途全部是田间的小路,上下课的信号是吹哨子,冬天教室窗户碎掉玻璃留下的窟窿要用小黑板遮挡。我教的是一、四年级数学,没有师傅教,只能自己摸索,课堂效率低下。好在我一周有20多节课,可以说是水平不够,态度来凑,一节课的内容往往要两三节课才能上完,我很苦恼也很无奈。当时“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很热,学校也想组织发动,但老师们认为我校学生地处农村初小,要想在竞赛中取得成绩,几乎不可能。我没有犹豫,在四年级选了几个“苗子”,放弃休息,加班加点,边学习边辅导。最终,我辅导的这几个学生在镇小学数学竞赛中有3人获奖,其中一名学生还获得了年级第一名,并在后来的县级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这是学校历年来从未有过的成绩。这也让我初次品尝到作为教师的自豪感,从家长对我热情感谢的话语中,我深深感受到农村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渴望,也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学校领导为了让我在五年级继续辅导这些获奖的孩子,1992年将我调到村完小。我带的课时数少了,但是,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靠课后花时间来补的这招不灵了,何况经常有领导和其他教师听我的课,我强烈感觉到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为了能上好课,我经常向老教师请教,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寻找弥合差距的办法。平时,我努力提前备好课,经常清早起来在家旁的荷塘边进行试讲。这种试讲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遇到要上公开课的时候,我总喜欢独自在教室里对着课桌凳上课,对教案、课件、板书、评价包括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过程模拟。
1995年,因为奥数辅导工作的需要,我调入了淳化镇中心小学。那时除了上班时间辅导之外,我还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记得当时有一名学生的家离中心校有十几公里路,为了让他及时参加辅导,我经常骑摩托车接送他上学。因为奥数题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辅导效率,我都是先自己尝试做,然后想好如何教学,这对我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在此过程中,我不仅要学会如何解题,夯实数学功底,而且还要学会如何讲题,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辅导的学生多人在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大奖,有一名叫冯声振的学生于1996年代表南京市到广东省中山市参加“华杯赛”全国总决赛(全南京市小学只有两个参赛名额),获得了一等奖,他随后便被南京外国语学校直接从乡村学校录取。
1996年9月,学校让我兼教自然(现在的科学)学科。同年,我进教导处工作,负责学校综合学科的教学工作,恰逢片自然学科赛课,每所学校安排一位教师参赛。我想既然要我负责此学科,我不如自己赛一赛,试一试,这也是一个锻炼。结果却出人意料,我在片里其他3个学校都是自然专职教师参赛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并在县里自然赛课中获得二等奖。于是我走上了数学和自然学科并进的教学道路,被评为县自然学科的骨干教师,多次开设自然公开课,并在南京市自然赛课中获得一等奖。两个学科同时学习研究,理念在相互碰撞,思想在相互交融,方法在相互汲取,感觉很充实也很累,往往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有所得。有时在同一段时间甚至会准备两节不同学科的公开课,但这却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觉和收获,积淀下来的是对教育的理解,是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是自身素质素养的提升。
1999年,我调入南京市上元小学,因学校工作需要,我又回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来。回顾在上元小学14年的时光,最让我怀念的是学校的数学教师团队。我们的团队有强大的凝聚力,有向上的精气神,有良好的研讨氛围,有值得称道的专业研修举措。最让人感动的是团队成员们的辛勤付出。每逢“校本研修日”,教师们下班后留在学校集体备课到晚上10点、11点是常态,记得备课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在2003年,团队一位教师参加市级赛课,我们的备课从周六晚上6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才结束。团队里的研讨氛围自由而热烈,充满思辨、激情无限,大家都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一丝思维的火花也好,缜密的教学构想也好,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这当中,好的意见得到采纳和完善,没被采纳的也不会被轻视和慢待,观点的交锋提供了教学的不同路径和更宽广的视角,大家往往争辩得面红耳赤而毫不顾忌对方的年龄、职务和性别,但争辩过后大家反而更加彼此敬重、彼此珍惜。正是这种良好的氛围促进了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当时,学校有多位教师的多节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获得一等奖,其中我所上的《找规律》一课在2007年省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我所上的《长方体知识的整理与应用》一课在2009年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南京市教研室的小学数学教研员朱宇辉老师曾高度评价:上元小学的数学教学是南京市小学数学的一面旗帜。
1995年,我有幸认识了我的恩师——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老师。刚毕业时,我就听过詹老师给全校新教师作的讲座,对詹老师崇拜之至。因为淳化小学当时是苏教版教材使用的实验学校,有时詹老师为中心校实验班教师指导备课上课时,我就默默站在一边旁听,痴想着詹老师要是能听我一节课,为我指导一次该多好呀!我自加压力、学习实践,努力创造着这样的机会。不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记得那次我上课的内容是《分数乘整数》,詹老师听了之后,当着校长的面,对我上的课给了很高的评价。后来,詹老师在全县小学数学教研组长会和其他教研活动中,不止一次把我上的课例作为评课、讲座的素材进行介绍和评析。这不仅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强的自信心,也大大激励了我:一定要做一名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的优秀数学教师。
后来我有幸成为詹老师的徒弟,那种幸福感和获得感不言而喻。我不仅跟他学习和钻研数学课堂教学,更是跟着老人家学习做人。詹老师是严师,但也像慈父一样关心我,催我奋进,令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詹老师的亲自指导下,我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在教学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和提升。
“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是詹明道老师在国内率先提出的。当时人们对生态课堂的认识很模糊,研究难度大,然而我想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明确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在上元小学,我主持研究的“十一五”省级规划课题“构建数学生态课堂”顺利结题后,又主持了“十二五”省级规划课题“数学生态课堂教与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其后又主持研究了省教研室“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建构主义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态结构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调任汤山小学校长后我又主持研究了“十三五”省级重点自筹课题“生态文化观照下实践创新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十几年的课题研究,让我对数学生态课堂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生态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态教育主要落实在课堂,它在倡导多目标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个性发展前提下,谋求课堂的生态平衡、师生的和谐有序、生命的整体提升。生态课堂是自然的、和谐的、共生的课堂。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要顺应数学知识的生长特征,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和情感,顺应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内在发展规律。
教师教学要深刻理解数学知识,顺应数学知识的特点进行有效建构。我们在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每一部分数学知识的内涵和脉络,教学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以顺应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但教材的编写是以学生的普遍性为基础,不可能适应所有地区不同时期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深入学习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也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重新审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适当创新。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教材中例2是例1的补充和练习,但我感觉例2的问题出现是例1的简单重复,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过于简单,所以我在教学例2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将书中前两个简单问题去掉,直接解决第3个问题,增加了让学生思考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含义和字母的取值范围,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已有基础和认知规律,又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和思考本课学习的核心问题。
(1)儿童的情感、心理、思维等构成了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构建生态课堂,要考虑儿童的精神需求,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要为学生构筑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适宜的学习环境需要师生共同来创设,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呵护;适宜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保持舒缓的心态,让学生在慢中前行、细中品味、静中感悟;适宜的学习环境还来自于师生之间的积极进取和团结友善,同学之间既有比学赶超的价值取向,又有彼此关心、互帮互学的和谐氛围。
(2)让学生亲历问题、体验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原有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适合其数学发展的机会,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尝试和探索的活动,对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思考问题的路径与经验、知识背后的思想与方法等方面产生个性化的活动体验。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我将众多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直接呈现,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交流汇报,从而让学生在亲历问题、体验思考后从各个方面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涵。
生态课堂追求最适度原则,它尊重个体发展的规律,顺应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及时满足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和内在需求,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温馨而高效。
(1)生态课堂需要适度的生长场域。
课堂是学生智慧开启和生命生长的重要场域,要给予学生自然、自在、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徜徉在开放、开朗、开心的大道上,在吸纳知识的过程中展现个体旺盛的生命力。自由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学生有了自由就能以适合自己的状态完成自我学习,成就个性发展,闪耀思维火花。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开放的空间和时间,确立创造的可能目标和突破口,促使学生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从而使得数学概念在一定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自然生成,数学原理和方法经历新知的再创造,数学问题在创造中得到圆满解决,学生各种奇思妙想在课堂上激情闪现。
(2)生态课堂需要适合的学习方法。
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学习方法的选择要为了儿童,基于儿童,需要从儿童本位出发,既要考虑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地区差异、认知特点等基础情况,又要深入分析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围绕新知生长点做文章,找准新旧知识之间同化或顺应的关键进行设计,努力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适合的学习方法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方法时做好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引导儿童经历由直观感知到抽象理解的思维过程。适合的学习方法还要能满足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既满足特长生吃得饱的需要,又照顾潜能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的例3是教学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我选择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自学交流,然后尝试练习,出示答案,检查学习效果,并引导做错的学生说出错误原因,这不仅让学生在错中感悟,学会了简写的方法,而且营造了学生相互提醒、相互关心的和谐氛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深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记得从2000年开始,我就不断地学习和听课,而更多的是帮助别人磨课,其中有本校教师的也有外校教师的课。通知了我,我都欣然前往,而且研讨时我从不讲客套话,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积极地参与讨论。当时有同事问我:帮别人备课,别人获了奖,你得到了什么?其实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因果的,别人收获了奖项,我收获了思想和经验,更收获了友情和尊重;后来我有机会上公开课和参与赛课时,别的教师不也同样无私地帮我研课、磨课吗?
2013年7月,我调入汤山中心小学任校长。如何迅速地提升这所乡村小学的教育质量?我感到压力很大。研讨论证和深思熟虑之后,我觉得发展学校还是得从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着手。首先,我通过查看资料和教师的获奖证书了解教师的现实状况,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通过和教师交流了解教师的精神状态;其次,让教师们列出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和近期、中长期目标,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学校制定教师培养的计划,增强教师培养的针对性;第三,在平时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教学研究活动,聘请教研员和专家到校指导;第四,不断努力,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成长的平台,鼓励教师不断地向外冲击,参与各种竞赛,体验成功的喜悦。几年下来,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了,赛课获得一等奖的人次多了,每一年学校都有二十几篇论文发表。在区教学带头人评比中,学校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仅数学学科就有3名教师被评为区学科教学带头人,而且分数在全区排名都很靠前。相应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推动和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回顾自己27年来的工作,有收获和喜悦,也有失败和遗憾,但我对事业、对自己教学所属的专业“在较真中前行”的初心从未改变。什么是“较真”?说到底,就是做有真情实感的人,对教育事业有真情实感,对学生有真情实感,对同事有真情实感;就是做有真才实学的人,在学习上能沉得下心来,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就是做有真知灼见的人,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辟的论点,有克难求进、勇攀高峰的勇气,努力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就是做能真抓实干的人,能立足自己的岗位务实工作,发挥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对“较真”的理解,也是对自我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