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普宁市南径镇青洋山学校 张跃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十分适合展开随文习作练笔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鼓励学生通过随文练笔的形式和文本进行互动对话,进而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发展语文素养。以下是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各位同行分享。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可以在授课时观察一下学生对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感兴趣,然后尝试捕捉到这个兴趣点,鼓励学生展开随文写作活动,并尝试交流自己的感想。如果教师能抓住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则能促使学生对随文习作活动产生期待,主动想要动笔写作,这样便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草原》一文时,有不少学生都对草原人民乐观开朗好客的性格十分感兴趣,同时还十分关心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传统。有学生曾经去内蒙古草原旅游,我便抓住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展开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在草原旅游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让其他的同学也对草原民族产生一定的了解。其次我还鼓励学生展开扩展阅读,尝试通过阅读其他文章的方式了解草原的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抓住兴趣点写一下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如有学生在作品中提到:“说起草原让我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坪,有壮硕的汉子在草原上骑马。真的很想体验一下草原风光,感受一下在草原上策马奔腾的感受。”由于我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兴趣,因此在随文习作的过程中学生就有了很多可以说的话题,其写作的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一些趣味随文习作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大胆地模仿,并尝试迁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如果学生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那么就会产生很大的“情感磁场”,这样就能产生和文本共鸣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到随文习作的活动时,也要注意到这一点,要找对学生情感的落脚点,尝试鼓励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并根据相应的落脚点展开随文习作活动。由于学生能更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所以这样的练习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迁移的效果。
《珍珠鸟》一文的学习重点就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感沟通,而不少学生也因为这些词句而受到感动,和作者形成了共鸣,产生了很好的“情感磁场”。在随文习作的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尝试挖掘其中的情感,先思考作者通过怎样的词句展现自己对于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尝试用模仿的方式写一下自己和其他小动物之间的关系。而后鼓励学生尝试展开想象,思考自己对小动物的情感,尝试用倾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有学生写了自己对于猫的感受,先通过模仿写了自己和猫的接触:“我将食物丢在地上,假装不去看它,那小家伙先是试探了一下,而后则大胆地将食物叼走了。”其次,该学生还写了自己和猫长期接触后的情感变化。“我轻轻呼唤一声:‘小花。’小猫就会从草丛里钻出来。我抚摸着它的脊背,而它则再也没有拱起脊背的防备姿势,反而是一副享受的姿态。”由于找对了情感落脚点,所以学生的写作更为感人。
教师可以先将语法点作为立脚点,让学生展开模仿,利用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地模仿练习。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补白想象,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如果能找到文章的情感处,让学生尝试在写作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则能让迁移写作产生更好的效果。
同一篇文章可能有不少的读写结合点,教师可以找到这些读写点之间转换点,设计一些更符合学生特点,更能启迪学生智慧的练习。教师可以设置多角度的随文习作训练,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而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挑战更具有难度的习作项目,这样能促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
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我从多种角度设计了随文练笔,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写作。学生可以选择文章续写的方式,说说当周瑜看到诸葛亮真的得到如此多箭时,会露出怎样的表情,会说什么话,而诸葛亮又会如何回答。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人物评价的写作方式,说说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人,自己对其怀有怎样的情感。这两个题目看似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其实可以相互转换。如果学生要更好地续写文章,则一定要对两人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而如果学生选择的是分析两人的性格,则也要从其对话入手进行了解。如有学生选择了展示两人的性格,提出:“诸葛亮足智多谋,可是周瑜也不笨啊,只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周瑜自以为将诸葛亮拉入了军令状的圈套,但是却不知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中。”学生通过这样的写作对文章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要注意所有的随文习作项目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转换点,能促使学生完成层层递进的训练。教师可以设置句法训练、修辞手法训练、文章结构训练等不同的训练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相互转换,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学者吕叔湘认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模仿才能养成。在随文习作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抓住训练的关键点,要避免拔苗助长的过度练习,要促使学生从随文习作中找到乐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不同的关键点,如低年级的学生将模仿训练作为关键点,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将创新写作作为关键点。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逐步升华写作意识。
在学习《童年的发现》时,我让学生尝试展开童年趣事的写作,并鼓励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点,那就是“童趣”,教师要求学生写出童年感,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孩子的思维,同时还要写出趣味性,展现出孩子的天真活泼。我鼓励学生先根据课文的内容尝试摘抄出其中展现“童趣”的句子,然后尝试分析作者如何展现童趣,最后再尝试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在自己的童年是否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然后才开始写作。这样的训练由浅入深,起到了层层递进的效果,能让学生逐步把握住写作的关键点。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发现小蝌蚪、小壁虎、小猫、小狗等小动物都有尾巴,以为自己也有尾巴,便想要寻找尾巴,但是却没有发现,于是急得哇哇大叫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就符合童趣的特点,在写作中学生意识到了写作时要抓住关键信息并围绕其展开写作。
如果教师能合理安排随文习作的关键点,则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进而读随文习作活动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反馈,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这样也能升华学生的写作意识。
在小学语文随文习作的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训练项目,要注意关注几个“点”,这样才能提高训练效率,让学生全面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