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张浦中心幼儿园 陆菊仙
课程游戏化是针对学前儿童学习特点提出来的,是针对“小学化”现象提出来的,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点名是每个班级每天必做的功课,以往较多采用的是老师点名,孩子回答,这样的点名存在的问题是占用时间较长,方式单一,幼儿不感兴趣;教师主导,幼儿无奈配合。
我们针对一日活动中点名这一再正常不过的环节进行了反思:点名环节孩子可以做什么?点名怎么点由谁来点,怎样让点名环节更贴合幼儿的需要,发挥它最大的学习教育价值,体现游戏化的过程呢?于是我们进行了摸索,将原有的点名方式——教师主导,幼儿被动接受点名改为幼儿自己实际操作,幼儿变为参与者、学习者;将集中式的点名或小组式的点名改为幼儿在来园时间段自由分组自主插牌等方式自主点名。点名环节的改变使幼儿在社会情感、数学认知、人际交往、语言能力、学习习惯上都得到了提升。
针对小、中、大幼儿不同能力水平及认知的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设计不同的点名方式,以满足每个年龄段幼儿发展需要。如小班设计点名墙《早到小火车》,教师将每组幼儿照片分别贴在车厢上,幼儿根据自己在每组来园的顺序找到顺序牌,插在自己的照片上,这样幼儿就能一目了然看出今天自己是第几名到的,自己组还有哪位小朋友还没来等信息,既适合小班幼儿发展水平,又培养了幼儿准时入园的好习惯;又如大班幼儿则设计《几点到》点名墙,幼儿根据一周记录情况总结一周中自己哪天来得最早,哪天来得比较玩,对时间观念认识更具体形象,而且对一些在时间认识上有困难的幼儿有很大的帮助。
作息时间为什么要有弹性?因为弹性可增加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了许多。当然弹性的时间能满足幼儿,给予教师关注个别差异更多时间,能让教师从制度和常规中得到解放,能更好地观察幼儿连续性的行为。
我们在实施中将我园原本的作息时间进行了大变动,如原本规定具体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来园、晨段、点心三个环节,我们将其变得弹性化设计成在7:45——9:45,这个时间段内组织幼儿进行来园活动、晨段和点心,这样幼儿就可以自主选择吃点心的时间,能满足不同时间段来园幼儿对点心时间的不同选择;再如我们将室内活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专用室)及户外活动这些很多环节都统一规定在9:45——10:55这段时间内完成,这就大大给予了幼儿及教师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师能根据幼儿兴趣点继续开展活动而不是因为时间的限定而戛然而止。
生成活动能关注幼儿,能体现幼儿的声音、兴趣、需要、经验,能体现差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提高对课程的敏感度,当我们发现孩子们都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可确定生成活动的可能性,对于每一个生成活动,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而兴趣点就为生存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活动中教师需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满足幼儿的内部探究需求。
如根据春天雨水多的季节特点,我们生成了《雨》这一微课程,开展了雨中嬉戏、雨后初晴、收集雨水设计等生成活动,包括了科学、社会、语言、艺术、数学等领域九个活动,让下雨的日子也变得精彩有趣。
如在一次偶然中班里两位幼儿之间引发了关于快递的争吵,引起了大范围幼儿的关注,于是我们将快递定为了微课程,将主题内容设计为追溯快递的来源、寄快递、收快递等,并围绕这方面的内容,开展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活动及参观快递公司的社会实践活动。
区域游戏是满足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能让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能让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情境中操作材料,获得直接经验。原本幼儿什么时候进行区域游戏都是按照课程表的安排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譬如班级的孩子正在进行对“蜗牛”这一课题的探讨,幼儿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菜园、草地发现和寻找蜗牛的行踪而无暇顾及大区域时间,而原本的安排教师只能让孩子放下手中的放大镜、菜叶等先去玩大区域,再等有时间寻找蜗牛,这大大缩减了幼儿的兴趣点,与幼儿的学习发展是相违背的。
我们将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游戏时间由幼儿自己定,这得到了很多幼儿的肯定。在初次的尝试中,我们不断进行调整,譬如,如何设计预约表?几周一次预约最合适?预约后是否会与班级部分安排有冲突?各班各区域预约不平衡怎么办?我们组织教师集中进行研讨,预约表格做了一次又一次,但是不管怎样,这种预约的方式幼儿是最欢迎的。最后我们商定利用散步时间段教师和幼儿共同预约;幼儿可自主选择每周想玩的游戏;教师应提醒幼儿预约时的注意点,避免一周安排上的冲突;预约时各班应相互谦让、不得争抢。
我们通过以上一日活动中四大环节的改变使课程游戏化理念更深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并运用全新的游戏精神贯穿幼儿教育始终,让一日活动更贴切幼儿的心理特点。当然“游戏化的一日生活”并不意味着幼儿时时处处都要有游戏,在实施中我们要避免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游戏表演”,应倡导在师生平等互动中和幼儿生活中产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