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祥
当前,新课程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目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持久地推进,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我校为进一步彰显自我教育特色,通过创建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生态课程体系,建设以人为本、课程育人的鲜明的校园生态文化,为每一位师生营造自我发展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能在校园迸发潜能。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增加了更多的自主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推动人的发展步入自我发展的轨道。因此,自我发展教育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实现形式。
课程是学生教育的载体。学校创建适合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引领学生自我发展。生态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事物发展具有自然、和谐、可持续的特性。生态教育就是要利用生态的理念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情景,在自然情境中主动发展,在适合自己需求的情境中和谐发展,在连续生成的情境中持续发展。新课程实施后,学校依据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在积极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学生素质拓展类课程,不断激发学生潜能,强化学生自我发展的功能,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整体优化的学科类、校本类、拓展类课程体系。
生态课程,是指依据生态学理念,缔结课程内部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优化课程外围的生态环境,搭建合理的课程结构,通过课程生态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效益的课程。新课程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而鲜明的人格,因此,确立课程的生态观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
课程生态观要求我们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自我发展的角度去研究课程。学科课程核心要从“文本”转向“体验”,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生命型。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等情感教育视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文与社会领域的体验学习,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发展”。为此,学科教学要坚持生态理念的引领:第一,自然和谐。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这引导我们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和谐,学生与学生和谐,内容与目标和谐,方法与手段和谐,现代技术与传统常识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等。师生在和谐中自然地成长,达成和谐共生的自然情境。第二,互动生成。教学不应是全预设的过程,应是在互动、对话、创造、体验、探究、合作中生成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师生、生生间进行信息的交流、能量的传递、智慧的创生。它是知识的获得,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促进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则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生命体。第三,开放、可持续。课程离不开课堂和教材,而课堂和教材不是封闭、孤立的,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课堂和教材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无尽的延展力,这正是开放的课堂和教材所产生的效力,拓展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发展持续进行。学科教学在生态理念引领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获得终生发展自我的能力。如数学教学的“互动启研模式”、语文教学的“互启双合模式”、英语教学的“4P教学模式”,还有化学的自主探究、生物的模型探究、物理的体验建构等。模式化教学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教育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获得会学的能力,这正是学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的学科课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科教学的规律,提倡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教学理念,既发挥了各自学科的育人优势,又注重学科间的协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实际需求和学校资源优势,而开设的一种与国家、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课程。开设校本课程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学校的校本课程应着眼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传统优势,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整体优化,稳步实施。需要构建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相统一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创设一个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完备而富有弹性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办学特色,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自我发展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主题自我教育系列活动,由学校德育处、团委和学生会负责实施,把每周升旗演讲、班会、级会、党团活动课、周讲评和周末论坛、校园广播“一中之声”、年级辩论活动等有效组合,使之主题化、系列化,重点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习惯。第二模块,艺体科自我发展系列活动,以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生态节为载体,搭建学生展示、交流、学习的舞台,激发学生艺体科等特长自我发展的潜能。第三模块,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自我完善教育活动,学校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在重要纪念日和特定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家国主义情怀。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营造了浓厚的人文环境,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更有气质。
多年来,学校在“立足学生自我发展”办学特色的引领下,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近生活、走进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既增强了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又在社会的开放环境中锻炼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发展。
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带着课题走进超市,走进冬枣实验基地,走进石化基地,走进工业园区,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研究的体验、感悟研究的方法、形成持久的研究兴趣和爱好。以军训、学农和生活技能体验为主要形式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精神。
当前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提倡的生态课程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现实,真实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及挑战,满足美好生活对人的需求。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是未来教育的趋势,科学理论和人文精神是两面镜子,单纯的科学技术只是一门工具,而纯粹的人文精神也只是空中楼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就能健康而和谐地成长。生态课程尊重生命多样性与差异性,其实施过程是学生知识、情感、个性、素质持续不断地生成与建构的过程,也是唤醒生命自觉,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初步形成学生自我发展的课程理念,努力构建学校生态课程。在三大板块的生态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校本化;校本课程注重多样性、自主性,突出模块化、特色化;素养拓展课程注重实践性,突出生活化和人本化。三个课程体系目标各异,功能各异,分别承担着独自的育人任务,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学生自我发展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在此空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自我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这种环境遵循学生自我发展的规律,人的尊严、价值、个性和自我意义得到了张扬,科学与理性闪烁出人性的光辉。这种环境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加快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更快地提升,生活更加有品位;让学生发展更加自然,更加全面和谐,更具可持续性;让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更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更强,自我发展的道路更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