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庆顺
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在中小学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重要的途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明确主要目标、基本内容、实施途径和课程评价。
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目标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实施途径和策略以及评价都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中介功能和评价功能。我们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学”才能决定“学什么”“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如何去学”。这就需要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构建完整性、层次性、阶段性的目标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目标就在于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格,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形成生态人格就是学生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包括:一是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生态文明的现状以及目前的法律法规和治理所采取的行为、措施等。二是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生态文明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生态文明行为。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学生要努力形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养成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是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强调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追求索取自然、改造自然、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注重生态文明道德理念和生态伦理观。四是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和最终目的。学生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以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在不同年龄阶段、学段有不同的重点,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侧重,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和阶段性。幼儿园主要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初步养成生态文明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小学生要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良好行为习惯。大学生需要具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正确的生态文明态度、扎实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特别是要在认识和分析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就是要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什么”“学什么”,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需要掌握的技能、养成的情感、态度等。
1.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教育。
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和价值观、养成生态文明习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基本阶段和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生态文明的现状及存在的危机,以及目前所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特别要进行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大气、森林、土地、草原、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通过这些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生态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指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当前,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滞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最终体现在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上。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通过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具体包括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等。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3.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人、自然和社会之间有机联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它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意识的系统化,主要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消费观。生态价值观体现了人对生命和自然价值的认识,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把人看作自然的主人,是自然的利用者和主宰者,忽视了自然自身的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认识到了自然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强调自然界自身的价值,人类不能作为自然的主宰者,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自然观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因此,人要正确认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伦理观与生态道德观是一致的,生态伦理既包括人对人的伦理,也包括人对自然的伦理,人对人的道德也是人对自然的道德表现,因此,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作为根本目的。生态消费观是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道德情感,要教育学生养成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4.生态文明技能教育。
生态文明技能教育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成果是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化、文明化、理性化,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因此,通过生态文明技能教育,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技能,在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支配下,表现出符合生态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生活行为、生态消费行为和生态保护行为,形成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例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学会垃圾分类,崇尚绿色消费等。总之,通过生态文明技能教育,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5.生态文明法治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进行保障,相关制度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联合国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制定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公约。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今后还将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同时,还将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监管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等。因此,让学生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和重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由此,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成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制止他人的违法行为。
6.生态文明审美教育。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真、善、美相统一的准则,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聚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美丽家园、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的实现,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美、自然美、生态美的追求。生态文明审美教育由此成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学生认识生态文明美、热爱生态文明美、享受生态文明美、创造生态文明美,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审美教育使学生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从而实现审美追求。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实施体系表明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应该“如何去教”“如何去学”,只有通过课程实施的具体途径和策略才能将生态文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中小学要通过学校环境文化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实际上,很多学校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创设了良好的生态文明育人环境。具体体现在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美化绿化都体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的道路布置、走廊文化墙、楼层师生作品展示、校园宣传栏和班级板报都体现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学校网站也要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栏。此外,在校风、校训、学校相关制度建设、人际关系上也要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在中小学的一些学科中,如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都有一些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知识,在语文、历史、政治中也存在和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的内容要求。例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初中生物教材也包括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中小学教师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采取课堂认知、活动体验、自我内化、行动升华等有效策略,充分挖掘生态文明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强调的是教师要学会挖掘、渗透和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使其成为学科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生搬硬套、穿靴戴帽。
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形式,通常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方式来进行,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另外,可以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的读本,作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补充材料,让学生在班会、队会、社团活动中使用,还可以在家庭中进行自我学习。环保部及福建省、海南省、广东省、浙江省、重庆市等省市编写了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读本。本市正在构建具有天津特色、梯次衔接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正在研究编写《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参考资料》,创编、推广一批以生态环保教育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受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委托,也正在组织专家编写本市《中小学生态文明建设读本》。
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学生的行为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重要途径,班会、队会、主题实践活动等也是一种实践性课程。一是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班会、队会、社团活动,在教师组织下,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在班会中分专题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社团活动中开展环保科技小制作等活动。二是利用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利用“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6·5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森林、水资源、土地、地球、粮食等资源保护教育。三是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博物馆、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环保科普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生态文明教育走向社会。四是开展志愿环保活动,服务于社区、社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亲力亲为,增强生态文明的活动体验。例如,我市环保局等部门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我是小小环保局长”公益行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生态文明教育。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用“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设计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体验,活动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我们才能准确地了解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和实施途径、方法上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和修改,才能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它解决和回答的是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师“教的怎么样”、学生“学的怎么样”。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评价中,首先,要对课程教材本身进行评价,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程内容上是否满足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在实施途径和方法上是否体现学生的活动体验等,及时调整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和实施的途径、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学习结果如何,有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的行为中是否有所体现。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作文、小发明、小制作、汇报表演等多种形式,采用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评价中,对教师的评价重在考察教师生态文明素养是否满足学生需要,在学生活动中是否体现了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方式是否有效等,以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改进教师的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