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8-01-28 13:13李健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区校园学校

李健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为拓宽高校办学空间、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许多高校主动寻求搬迁,这对于因校园空间狭小学校发展受到影响的高校来说,解决了困扰学校发展的“瓶颈”,为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但对因校区搬迁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校园环境变化对学生工作带来的影响,要认真审视和研判,抓住新的契机,作出相应转变,找出化解问题的有力措施和解决之道,使学生工作快速迈过适应期,让学生迅速融入新环境。

1 新校区学生工作面临的困境

1.1 新校区地理位置偏僻,学生生活不便,易使学生失望

高校老校区大多在城区,校园周围有一应俱全的商品、周到贴心的服务,既能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又能迎合学生好动好闹好奇的个性。而新校区一般远离主城区,地理位置偏僻,校外街道冷清,行人稀少,店铺不多,会让热闹的年轻大学生感到“荒凉”,容易使学生对大学生活产生失望情绪。

1.2 新校区学生的校园生活单调,易使学生失落

新校区的学习环境虽有所优化,但由于建设规模大、标准高、建设内容多、工期紧,一般前期交付使用的是基本的必需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各项齐全、完善的设施,短期难以又快又好地全部到位。设施不齐全,功能不完善,新校区学生的德育、专业、社会等多种实践活动受到条件限制,不能不说是新校区建设初期学习环境的一大短板。大学教育要加强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实际的机会,以便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教育目标,但相对单一的校园环境,使年轻学子的青春活力无处释放,容易出现学生沉迷于网络等一些问题。由于实践活动条件受限使学生产生学习生活单调的感觉,影响了学生对新校区的接纳和融入,学生容易产生失落的情绪。

1.3 新校区人文环境底蕴薄弱,文化育人影响力小,容易导致学生失意

校园文化底蕴是学校师生长期实践共同创造的,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经历了长期积淀的过程,是学校独有的最浓郁的气息。校园文化底蕴体现于一届届博学多才的莘莘学子,一个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浸润于参天的大树、泛旧的大楼、质朴的课桌和校园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设施。深厚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潜移默化有效的资源,是滋润学生心灵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春风化雨的感染力量。学校搬迁初期校园文化的缺失与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所形成的心理落差,影响大学生对大学的认同意识和归宿意识,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激励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成才热情的引导作用有所减弱。

此外,教师大部分住在市区,与学生共同相处的时间更多局限于工作上班期间,部分专业教师甚至可能只有上课时间才与学生有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专职人员同样受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限制,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减少,师生深度交流、关系融合程度随之影响;新校区管理的空间明显增大,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2 新校区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注重时效性。学生工作在时间上强调及时和有效。学生工作的时效性是指准确把握教育时机的适时性、要把握教育理念的时代性、教育内容的合时性、教育形式的应时性及过程的趋时性等与“时间”有关的因素,以增强实效性。在新校区使用初期,学生工作尤其需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状况,着力识别时机和利用时机,依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实现教育过程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准确对接,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因新校区带来的诸多不便和不习惯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排解学生对新校区的抵触情绪,引导他们喜欢新校区、融入新校区,成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第二,增强主动性。搬迁至新校区,环境改变,师生生活不便,原本繁杂的学生事务不会减少,原有工作中的困难不会消减,而新问题却又接踵而至,责任感更强,这就要求学生工作更要发挥主动性。只有主动跟踪,深入学生生活,冷静应对,积极与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步,使学生工作更加专业化、专家化[1],满足学生需要。

第三,提高针对性。高校部分学生尤其是少数高职院校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学习动力不足,身心发展不太成熟,他们在生活态度与人生方向上难以准确定位。新校区校园生活相对单调乏味,他们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较缺乏,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生活迷茫。新校区学生工作更需加强针对性,面对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区分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确定合适的育人目标,选择恰当的育人方法,如家庭困难型学生给予经济资助、学习困难型学生给予学业辅导、心理障碍型学生给予心理疏导、违法乱纪型学生给予帮导[2]等等,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管理和服务。

第四,加强互动性。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交流如同春风化雨,能促进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新校区的学生工作,更应精心设计、组织双向及多向的互动,力求互动的目的清晰,互动的内容科学,互动的方式恰当,互动的对象广泛,互动的载体丰富。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中增强感情,在与优秀校友及知名人士的近距离沟通中启迪心智,在学校传统、大学精神的熏陶中激发立志成才的青春激情。

3 新校区学生工作的对策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最优发挥,都必须有其效用发挥的生态性要求,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及方法、手段的变化”[3]。随着校区的搬迁,学生工作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工作应顺势而为。

3.1 遵循教育规律,力求以爱育爱

新校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新校区的空旷、单调的环境,影响学生对新校区的适应和融入,这迫切需要学生工作要以爱育爱。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专职人员应积极发挥作用,专业教师的渗透教育应该加强,学生教育是一盘棋,每一位教职员工不能置身事外,应各自发挥作用。把握“以爱育爱”教育规律的重点是处理好“爱”的内涵,做到“心中有爱”,“爱中有责”,“爱中有智”。

心中有爱,坚守内心对学生之爱。爱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成功的钥匙。学生工作,应把对学生的爱作为职业素质之魂而严格要求自己。爱体现为对特殊学生的精心、对困难学生的善心、对挑剔学生的悉心、对回头学生的耐心、对所有学生的尽心。

爱中有责,坚定学生工作的职责。对学生心中有爱,但不能溺爱,不能简单迎合学生的要求,而是体现为严格责任、严格要求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引导学生塑造品格、提高人生境界的社会使命。把对学生成人成才的殷切期望,通过师生交往和有效教育传递给学生,转化为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爱与责任。学生在这种期待和鼓励中,提高人格提升和个人修养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增强道德践履的实效性。

爱中有智,坚持以才智开启学生心智。学生工作的目的在于引导受教育者人格、素质、学识等方面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转变,教育的关键在于“化”,即内化。学生工作,对学生有爱心、有责任心远远不够,更需要足够的智慧让学生接受它,这才能融入其内心,外化为行为。

3.2 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信息管理平台

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生工作信息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学生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完善传统管理制度体系下学校、院系、班级、社团、协会等多头管理的学生事务工作机制[4],使学校校园网成为回归以学生为本的科技应用。智慧校园建设的另一关键在于做好信息采集智能化,减少信息采集中的重复采集,减少人力投入,让学生事务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使学生事务从粗浅的服务转化为深度的分析,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也解决因学校地理位置偏远而致学生工作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矛盾。

3.3 倡导和支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校园各项科技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专业社团和兴趣协会等多个学生自治性组织,成员跨越科系,兴趣相同、理念相契,在活动中既可学做人处世之道,又可专业互补,提高综合素质。设置学生事务辅助岗,设立现实或虚拟的一站式学生服务台,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这些富有实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校事务中的作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通过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增强担当,学生主动融入学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4 传承和创新,着力建设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构建新校区校园文化,一方面是人文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这在新校区整体规划中就需要认真策划和设计、综合考虑、长效计议,做到传承与创新,既传承原有校园优秀文化传统,又融入新校区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通过校园绿化、环境美化、文化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具有新校区特色新的校园物质文化。另一方面是新校区精神文化的构建。学校文化底蕴的形成是一代代师生努力的结果,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生优良的学风、教师优质的教风以及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图书馆的孜孜以求、教学楼的认真执着、操场上的神采飞扬,办公室、实验室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无数瞬间的定格,形成了厚重的校园文化。新校区应充分利用其新建校区设施先进的条件,继承与发扬学校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提高学校的凝聚力。

3.5 积极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新校区偏远空旷,为相关服务业的发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学校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引进社会服务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支持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投入其中,这既可以改善新校区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随着新校区的搬迁,新的问题不可避免,学生工作者应坚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眼光正确面对新问题,从新的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工作思维的敏锐性,科学分析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思想动向,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吸收现代元素,在传承中创新学生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顺势而为,积极有为。

猜你喜欢
校区校园学校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