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军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志,人皆有之。人处天地之间,自然之中,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势必会引起情志的不断变化,而情志变化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可成为致病的因素,导致机体内脏功能的失调。《战国策》中,就有一段情志致病的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恃强凌弱,穷兵黩武,经常攻打东方各邻国。苏秦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倡导“合纵”之说,主张燕、齐、赵、魏、韩、楚六国联合抗秦。在他游说楚国,向楚威王阐明自己的来意后,楚威王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楚国与秦接壤,而秦国有吞并巴蜀汉中的野心,是虎狼之国,不可亲善。韩、魏诸国也深受秦国威胁。寡人左思右想,如若仅凭楚国的力量去抗秦,犹如以卵击石。如若顺从秦国,又不免被其吞并。这件事弄得我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您的一席话使我豁然开朗,我承愿参加合纵,共同抗秦。”
楚威王说自己“食不甘味”,是指吃东西都品尝不出滋味来,确为肺腑之言。中医学认为,“食不甘味”是一种病理表现,属情志致病范畴。推究其因,思虑过度是病因之所在,而病变部位则在脾胃。
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情感应有所节制,虽动而不可妄。喜而不妄,怒而有节,哀而有度,思而有制,才能阴阳调和,气血充盛。一旦情志偏盛,必然招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变生疾病。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认为“思伤脾”,思虑过度则脾气受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具有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脾气运化正常,人就吃得香甜,长得丰满,四肢发达,身体强壮;反之,脾气运化失常,必然吃得乏味,长得消瘦,四肢疲倦,身体衰弱。如果整天思绪烦乱,忧心忡忡,日久天长势必会累及于脾,使脾的运化失调,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出现障碍。轻者表现为食不甘味,纳逊胃呆;重者表现为杳不思食,腹胀,腹痛,倦怠,消瘦等症状。
楚威王目睹秦国恃强凌弱,左思楚国安全,右想社稷存亡,前顾民众安危,后盼救国良策,思虑重重,惶惶不安,结果就招致脾的功能失调,遂出现“食不甘味”的症状表现,是合乎医理的。
现代医学认为,食欲,是有关消化机能调节的神经中枢的活动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一种愉快感觉。生理学家把那些调节消化机能的神经中枢,统称为“食物中枢”。它包括唾液分泌中枢、吞咽中枢、以及与胃肠道的消化液分泌和消化管运动有联系的中枢。还有就是大脑皮质的味觉中枢等等。
食物中枢的活动,除了引起摄食动作,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之外,就是使人产生食欲和饥饿感。当食物中枢轻度兴奋时,就表现为食欲旺盛;食物中枢强烈兴奋时,就显示出饥饿不堪,而食物中枢抑制时,就会食不甘味,杳不思食。
然而,中枢神经系统总是受人体内外环境各种刺激影响的。精神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思虑忧郁缠绕脑际,使食物中枢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消化机能调节失去平衡,如消化液分泌减少,吞咽呆滞,味觉迟钝,消化道运动减弱等。这样,食欲就会为之大减,即使美味佳肴也会食而不甘其味。
“心之官则思”。任何人,不可能不思,但亦不可过思。思虑过度,绞尽脑汁,不免戕伤脾胃,损害食欲。久之,健康将离你而去,衰弱将与你相依,长寿之巅,你就爱莫能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