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对吉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与实践

2018-01-28 11:18张凤春
中国水利 2018年18期
关键词:水源地水源饮用水

张凤春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130024,长春)

水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人水关系状态与文化伦理形态。水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与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等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早,其积累的经验对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特别是对吉林省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些举措

西方水生态文明,从片面追求发展导致水生态濒临崩溃,到认识到需要治理;从向环境无度索取,到意识到人类自身仅仅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从单一治理,到多方面协同行动,不同年代和时期有一个理念上的变化和调整过程。

1.水源涵养

水源涵养是通过恢复植被、保护林木与草地资源、建设水源涵养区等措施,提高河流源头的水源涵养能力,以达到维持径流量、控制土壤沙化、降低水土流失、养护水资源、调节区域水分循环、改善水文环境、保护饮用水资源等目的。影响水源涵养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植被类型、盖度、枯落物组成、土层厚度与土壤物理性质等。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地方政府通过生态补偿协议的方式与水源地居民、森林草地所有者达成一致,因生态保护而利益受损者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的形式获得经济补偿。如纽约市的水源涵养区虽不归属纽约市政府管辖,但纽约市政府在水源地投资100多亿美元建设防治水污染的设施,资助当地政府建设103个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处理厂,还设置2.2万个小型过滤箱净化家庭生活污水;同时在水源地设置了300个水质监测点,在纽约市设置了892个水质监测点,每周都进行大量的水样采集,对关键项目进行检测,实时监测供水系统的水质情况,确保符合饮用水标准。

德国一些城市通过在屋顶防水材料上覆盖土壤植被的方式涵养雨水资源,建设“海绵城市”,以应对强降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柏林通过绿色屋顶计划涵养水源,建立3个大型雨水收集厂,将收集到的雨水倒灌进地下,力图达到地下水采补平衡,通过水价调节、推广节水设备、维护供水管网等多种方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009年柏林9个水厂的地下水开采量比1989年下降了45%,人均用水量从250 L/d降到112 L/d。

2.荒漠化治理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指在干旱、半干旱与某些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类活动,如干旱少雨、风蚀水蚀、过度垦荒放牧、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退化或丧失,进而向荒漠转变的生态变化过程。

20世纪以来,美国水土流失治理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并越来越向耕地保护、土壤保护倾斜。1936年美国设立了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多部门协调统筹治理大平原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注重因地制宜,并不局限于治理荒漠化环境,而是将荒漠化治理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整体工作有机衔接。在荒漠化治理方案选择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开发利用、平衡经济收益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不干预、保护荒漠化地区4种备选方案。

澳大利亚政府的荒漠化治理以预防为主,兼顾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土地利用权益与环境保护责任之间的关系,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资源开发,同时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是环境保护的直接责任者与具体实施者,而政府是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最终责任者,将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交由土地资源的受益者即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

二、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对吉林省的借鉴实践

西方发达国家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些成功做法,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认识与思想意识的启示,特别是西方国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的法规和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绿色社会,这为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就吉林省来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更为重大。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河流众多,是东北的“水塔”,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保护管理责任重大。吉林省是中度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受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河道断流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许多湖泡干涸,盐碱地面积逐年扩大,湖泡、湿地面积萎缩42%,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吉林省立足省情,更新理念,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环境治理各领域,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

1.重在保护饮⒚水水源地,加强水资源保护

借鉴西方国家做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以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强化水源地保护。

吉林市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水能资源均较丰富,是全国少有的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蕴藏量较大。松花湖是吉林市及其下游城市的给水水源地,松花湖区域内森林均属水源涵养林,是松花湖生态环境的主体。

为了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吉林市加大投资,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设立界碑和防护网,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建立了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预警和安全机制,规划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于2012年完成了吉林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了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重点取用水户水量在线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通过信息化建设大大提升了水资源管理水平。

2011年吉林市饮用水水源江段水质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标准要求。2011年7月对已建成的四座水厂源水进行109项水质全分析,结果全部达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要求。

长春市对新立城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加大保护力度,通过对水源地库区水土流失的进一步治理,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论证,加强水生态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投资超过80亿元。到2017年年底,新立城水库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包括库区上游湿地水生植物维护,在湿地建设区域内修建田埂、改造道路、新建交通桥、新建溢流坝与引水渠等。

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延边州同样下大力气,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严格保护,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正在做备用水源优化工作及远期城市供水筹划工作。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作为优先领域,开展自来水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为防止水源地水体污染,政府发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机构作用,以水源保护区的水质保护为目的,开展水源保护区内监测、巡逻等工作,对水源保护区内各种有碍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源卫生的活动和行为实施具体监管。

2.突出水土流失治理,改变生态脆弱状况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课题。

以白城市为例,吉林省白城市土壤盐碱化问题比较严重,其中大安市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9%,重度盐碱化土地占盐碱化土地面积的74%。白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的53.7%,属于中度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014年5月,水利部将白城市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白城市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3个环节,建立“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将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切实严格加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管控,形成一整套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安全保障相结合,依托河湖连通工程,利用丰富的泡沼资源蓄滞洪水,错峰调度,缓解防洪压力。同时通过引蓄工程将所蓄洪水合理调度、调配,用于农田灌溉、湿地补水、抗旱应急调水,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白城市采取补养并重的方式进行健康持续的湿地恢复,依托现有的水利工程,综合运用调引水、河道清淤、植被恢复等工程与非工程措施,逐步推进河流治理、河湖连通,改善和恢复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莫莫格湿地生态补水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了引嫩入白输水总干渠等湿地补水工程,有效调蓄了湿地用水状况,为保护鹤类等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莫莫格、向海两个世界A级湿地,已经开展长效生态补水工程和机制建设,增加湿地面积,改善水生态环境,使湿地植被、珍稀濒危物种和鱼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三年再造百万林”和“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等工程,使全市绝大部分农田得到有效庇护,流动、半流动沙丘得到固定,林业生态防护体系框架初具雏形,有效维护了生态安全,基本结束“三刮四种、沙进人退”的历史。2017年白城市共完成人工种草12.4万亩(1亩=1/15 hm2,下同),围栏封育 31.96 万亩,草场改良13.5万亩。完成草原打井630眼,喷灌设施263台/套。草原生态恢复治理工作有序进行。截至目前,综合治理草原面积20万亩。

3.实施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

吉林西部河湖连通工程是吉林省首个以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重大生态水利工程,也是吉林省水利工程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领域具有革命性和突破性的一项工程。工程建设在嫩江右岸、松花江左岸的西部平原区,包括白城地区的镇赉县、大安市、洮南市、通榆县、洮北区,松原地区的乾安县、前郭县,以及长春地区的农安县,共8个县 (市、区),总面积4.4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8%。

工程主要依托西部自然河湖水系及已建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供水、大安灌区、松原灌区(待建)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利用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洪水资源及灌溉回归水对区域内的203个湿地、湖、泡、水库进行补水。在西部地区构建引、蓄、灌、排、提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在松花江、嫩江、洮儿河和霍林河等河流间,建设实施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的三条“黄金水道”,形成以“向海、莫莫格、查干湖、波罗湖”为核心的四大板块,形成集中连片、河湖互动、动态平衡的4个生态群落。

通过近5年应急试点工程及整体工程的建设实施,西部地区区域内小气候及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相关产业得到促进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防洪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工程效益显著。2020年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多年平均引水5.45亿m3,实现区域内最大蓄水总量35.5亿m3,有效回补区域内地下水10.9亿m3,恢复地下水亏缺区面积7 588 km2,恢复改善湖泡湿地总面积4 891 km2,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70%以上的水平,将给吉林西部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三、继续推进吉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吉林省要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理念和总结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抓手,推动加快吉林省水利改革发展步伐,为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保障。

1.完善政策机制,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绩观,将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指标约束;完善水价形成机制、节水财税机制、水权机制,以及水生态共建与利益共享的水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健全对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湿地的财政支持机制等。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考核机制,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依托,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考核内容,将水资源消耗、水环境损害、水生态效益等体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2.健全法律制度,加快构建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的水生态法律制度,既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屏障。我国水生态文明立法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因此可以吸取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水生态立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吉林省水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加快构建一套合理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水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各项配套制度的制定步伐,完善水资源保护等相关法规、规章,完善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制及机制,逐步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要提高执法水平,增强监管能力。以入河排污口整治、水域岸线管理范围划定、打击非法采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等工作为主要抓手,严厉打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行为,通过执法监管确保考核目标按期实现。

3.强化财政保障,积极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新机制

积极争取加大政府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对水生态文明试点创建、水生态保护工程、节水技术改造、湿地治理与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水源地保护、非常规水源利用、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等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运用市场调节和经济手段促进水生态保护。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合理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之间的关系,广泛融入社会资本,积极推进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化投入的水生态文明投融资机制。

4.推进科技创新,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工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支撑作用。吉林省需要借助科技创新提供实践手段,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学习消化西方发达国家在水生态文明领域的研究成果,吸纳相关经验,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河湖健康理论方法研究、水资源保护方法创新、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人水和谐等方面着手,涉及多领域的科学创新。要大力推进节水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在灌区推广高效、精准的滴灌、喷灌技术;加快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在工业企业中推广水资源净化再循环技术,实现污水的净化处理和再循环利用;加快生物生态治污技术等的开发与利用,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着力于培育水生态文明方面的科技型企业,建立水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区、科技产业园区、海绵城市建设样板等。立足市场与需求,加强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创新发展进一步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5.引导公众参㈦,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的认可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尤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传播、诉求表达、实时监督、自我约束的社会氛围和长效机制。加强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省情、市情、县情宣传教育,加强水生态文明常识、技能宣传和普及,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的认可和认知。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展水生态文明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宣传活动,努力形成爱水、惜水、护水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听取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猜你喜欢
水源地水源饮用水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饮用水反渗透膜元件验证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应用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减塑”水站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