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 樊扣凤
大量实践证明,思维导图是一种效果非常突出的思维模式,它可以广泛应用到阅读、理解、总结等教学内容中去,从而保证学生的思维拓展效果。自从思维导图诞生以来,在各学科的教育领域便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则需要思考“语文学科是否需要缜密的思维”,在取得肯定性的答案之后,便应该认真对待思维导图的文本指导应用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师生首当其冲遇到的问题,此时应用思维导图,能够让阅读内容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变得清晰、复杂的结构变得简明,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更多的阅读任务。为此,教师需要把阅读文本里面的核心内容择选出来,以此实现对全文的有效梳理,利用清晰的语言呈现出系列图,以使各概念间达到层次分明的关联效果。这种思维导图引导阅读的办法,对于阅读量较大的初中语文课程来讲是非常合适的,特别是可以使学生以自主的姿态完成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项专题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只依文章顺序进行阅读,再总结中心思想的做法,是以整体型教学取代了直线型教学,很显然在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方面优势更加突出。比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时,如果可以依靠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让学生更觉满意的效果。《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中心在于一个“客”字,作者用层次分明的渲染方法将客景与客情描写得恰到好处,如“青山”“绿水”“潮”“岸”“风”“帆”等等,这些内容在“客”字核心的牵引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思维,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本诗之景、之情,梳理出诗歌的写作结构。
当学生已经能够对思维导图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以后,教师还可以大胆地将课堂时间交到学生手里,使学生尝试以自主的形式借助思维导图深入分析文本,由此让思维导图发挥出更大的引导功能。以《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为例,本文是作家刘绍棠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京郊运河故乡过年时的场景,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对于初中生来讲,使其自行理解文章内涵难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教师可以把时间交由学生来支配,使其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进行学习。第一步,教师需要把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使小组各成员分别承担起组长、撰稿者等角色。第二步,要求学生分别站在文本所提示的环境、情节、主题等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并依个性化的想法制作思维导图。第三步,各小组把自己组负责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和其他组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实现汇总后的完整思维导图。经过层次清晰的自主学习之后,《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能够真正带领学生进入到年的回想情境中去,并从写作方法上给学生以启示。当整个过程完成之后,学生均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兴趣,如果时间充裕,教师还可以顺延这种兴趣,和学生一起探讨各个小组思维导图制作的成果,看其优势在哪里,不足在何处,以便下次再利用此方法时能够予以改正。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作用发挥尤以后期的复习阶段效果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在复习时,借助思维导图的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此前所接受知识内容的持久记忆,为此,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针对性地提示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对于刚刚接触过的课程内容加以再度巩固,并尽可能产生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在传统教学思维下,因为初中语文学科里面的知识点既多且杂,所以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复习时的思维混乱问题,复习效率难以有效提升。而如果借助思维导图,则更容易让复习时遇到的大量知识内容变得清晰化,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发现看似没有关联的零散知识点之间,实际上是存在关联性的,这种关联性有时虽然不是直接发生,但却可以通过另一个中间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由此自主构建形成起一个完善的知识空间网络,提升复习效果、节约复习时间。比如在复习古汉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使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内容中存在的疑窦进行梳理,在疑窦的发现与分析过程中,把所学文本里面的文言现象结合、归纳起来。其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把更广泛的文言文知识总结到一起,比如,在接触到古汉语词汇“方”的涵义时,教材中所出现的释义可能只有“正”“才”“将要”等简单义项,但是如果在拓展延伸之后,则可以出现两船相并(《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更丰富意象,这些意象虽非学生所必须掌握,但对于思维导图的完善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仍有借鉴意义。
无论如何,教师都应该意识到,只有学生才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整个养成过程中,思维导图则可以发挥其促进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独特功能,带点学生深化阅读、理解内涵、优化复习,真正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