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韵哲
水利是基有着除害利民基本性质的国家基础建设行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等特点。随着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水利作为国家民生的基础行业,其发展理念也一直在不断更新完善。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已成为水利行业必然的发展趋势。所谓绿色发展,主要是指与资源开发与环境和谐相适应、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平衡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安徽省蚌埠闸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第一个开始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在发展模式上一直贯彻高标准、高要求,不断追求创新。在当前“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下,应加强绿色水利建设,完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格局。
蚌埠闸管理范围内有着九百余亩的天然湿地,可依托生态湿地建设为中心,通过新种乔木群、灌木群、景观树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等手段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同时在湿地内划定出一定范围作为鸟类栖息地保护区,采用悬挂人工鸟巢、在池湖建设生态浮床等措施,为白鹭、白头鹤、黑嘴鸥等多物种鸟群营造栖息湿地,以此为核心打造一个小型湿地生态系统。
水利行业是基于民生性质的国家公益性基础行业,服务于百姓生活、社会稳定,绿色水利的发展模式亦不能偏离这一核心。蚌埠闸水电站基础(一期工程)于1958年10月施工,厂房及机电设备安装(二期工程)续建于1984年,为坝类河床式低水头无调节性能的水电站,利用淮河干流弃水发电,1986年 4月投产,装机容量6750kW,总投资3796.58万元,设计引用流量157m3/s,设计年发电量4115万kW·h。每年发电量除自供电部分以外,其余并入电网,以实现盈利。未来的水电站发展,可在社会建设方面通过减排和实现民众直供电两种方式实现蚌埠闸绿色水利的社会效益。其中,减排可通过在分洪道下游出水口处附近设置厂房,采用冲击式水轮机来增加发电量。设计条件下,分洪道在19m高程以上时漫滩分洪,可利用分洪水流发电;枯水期时,分洪道闲置,此时可利用水泵将淮河干流水流引入分洪道,实现水利发电,达到减排目的。另外在枢纽工程附近村庄,可通过建设直供电片区等措施,在片区内实现无偿供电或低价供电,以改善枢纽工程附近区域的民众生活水平。
首先,绿色发展的重点还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其次,发展的方式模式要改变,实现绿色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蚌埠闸未来绿色水利发展,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主体,实现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目标。提升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新经济发展手段的开发与现有技术手段的升级。其中,新经济发展可依托望淮广场建设小型水文化乐园,有偿开放,提供大众娱乐休闲场所,形成一个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且以门票形式增加收入。另外,可通过对船闸现有技术手段的升级,实现过船效率的提高,完成经济效益的提升。船闸虽常年24h不间断通航,但在输水形式上仍采用较为落后的平压式充放水方式,一次充放水周期长达30min以上,过船效率低下。因此可通过对充放水技术手段的升级改造,提高进水、排水的速率,缩短充放水周期,达到提升船闸过船效率的目的,实现经济增收,增加枢纽工程经济效益。
形成蚌埠闸未来的绿色水利价值体系,应以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的建设为重心,通过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现场安全设施设备等措施,建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安全生产一级标准化单位,形成良好的生产安全氛围。同时,采用自动化软硬件等配套设施设备,实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全面建成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选购枢纽工程电气设备时,应尽量选用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维护少或免维护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产品,以促进形成绿色环保发展模式。
绿色水利工程建设在十九大会议后已是必然趋势,不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只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建设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主体,以文化建设为手段,保持“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先进性理念,才能实践绿色水利发展的内涵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