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

2018-01-28 05:42捷,张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归属感院校高职

申 捷,张 晨

(1.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学校归属感

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乐于参与学校活动[1]。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愿意把自己作为所在院校的一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刻和复杂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对自己所在院校的接纳、喜欢和认同。

学生拥有较强的学校归属感,会对学校产生积极正面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口碑和声誉。同时,学校归属感较强的学生,会用“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思想反哺学校,同样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2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素促进学校归属感的提升,有的因素则削弱学校归属感。经调查分析,以下因素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产生影响。

2.1 社会因素

(1)学校所在城市地域吸引力。通常,学校所在城市若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如长三角地区,则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大家对学校的认可程度会高于偏远城市的同类型学校。所以地域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不同生源对学校的归属感。

(2)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识。虽然党中央和国家提出要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但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认同度依然不高,一些传统观念仍然觉得“蓝领”的高职生比不上“白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社会对待高职院校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也让高职院校学生对母校产生自卑和消极心理暗示。

2.2 学校因素

(1)学校知名度。如果学校的社会认知度和口碑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新生在对学校了解甚少的情况下,会自然产生自豪感,建立学校归属感的速度会相对较快。反之,会令学生感到后悔和丢脸,不利于学校归属感的建立。因此学校知名度对入学初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影响较大。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治安环境、生活环境和学术环境等。

校园自然环境优美,学校周边交通便利,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些校园硬件都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拉近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上大学是第一次一个人在全新的环境中开始崭新的生活,最先最直接的感受便是住宿和饮食。食宿条件会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喜爱程度,也会在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前期有重要影响。

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影响更为重大而持久。如果学生与学校的学术系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就会对学校产生较强的归属感[2]。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不认可老师的教学,就会消极对待学习和课堂;如果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学生会产生焦虑,担心就业没有竞争力;如果学校实行权威化、强制化的管理模式,会导致学生采取回避和对抗的回应,以表达不满。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削弱已经形成的学校归属感。

2.3 家庭因素

家庭对待学校的态度,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家庭在前期对学生做的疏导工作和对学生的支持,会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学生表现出不恰当行为时,家长无畏学校制度和老师教育,对学校持消极态度的家庭,学生不易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

2.4 个体因素

(1)学习能力。从高职院校生源来看,高中阶段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容易自我放松,短期内无法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情绪,不利于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如果对学习生活有明确规划的学生,取得成功的机会较多,则比较容易获得学校归属感。

(2)适应能力。一些学生因为高考失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累积了消极情绪;一些学生入校后发现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失落感倍增,面对各方压力,自我调适出现问题;一些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普遍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如果能够积极调整心态,收获学业或友谊,则会从正能量中获得学校归属感。如果没有合适氛围的营造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极易导致学生归属感缺失。

(3)社交能力。在学校里,学生需要和老师、同学交往,融入集体以获得归属感。研究发现,主动与老师沟通,维护良好师生关系的学生,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归属感的形成。融入宿舍小集体和班级大家庭,开心享受集体生活的学生,会产生较强的学校归属感。反之,师生交往存在障碍、同学之间矛盾隔阂较多的学生,很难通过单方面产生学校归属感。

3 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环境不能囿于某个方面,应广泛存在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这个大的生态环境中,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在力量上形成合力。

3.1 社会层面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社会舆论导向应该发挥纠偏作用,将“高职大专是差生的选择”、“读了高职院校不算读大学”等一些陈旧观念转变过来,不应一味推崇高分状元,而应同时兼顾家庭和社会资源,从社会宏观层面影响家庭中观和个人微观的决策,提高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为建立学校归属感打下基础。

3.2 学校层面

(1)注重文化建设,丰富入学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发展理念及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情操。高职院校可结合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构建师生所认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从学生一踏入校门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和定位,使学生全面了解学校,领悟学校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在更深层面上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2)提高教学质量,改善管理水平。学生的知识获得和技能习得是其归属感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优化课程设置,因材施教,建设一支具有人格魅力、治学严谨、善于育人、精于教书的教师团队[3]。在学生管理中,不能单纯地把学生看成被管理者,要体现以人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的理念,提供亲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在学业和生活中正确引导学生尊重、认同自身主体地位,以加深学校归属感。

(3)搭建活动平台,提升成功体验。学生在学校中付出多、参与广、用情深、体验深刻,其与学校的联结就紧密,归属感就强。因此,学校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关注学生的活动需求,构建起覆盖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文化体系,避免活动“精英化”,使学生在活动中刷出存在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增强学生的自我角色认同,提升成功体验,从而加深学校归属感。

3.3 家庭层面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家长和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学生入学前是家庭的责任,入学后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就只是学校的责任了。所以无论是地域还是内涵,家长就自动隔离在学校之外了。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各种互助活动,增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共同正确引导学生,以正效应力促进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3.4 个体层面

(1)接受新环境,合理规划高职学习生活。理性对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加快适应环境的脚步,从知识、品德、能力等各方面提升自己,完成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为自己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努力在学业上收获,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在感受自己在学校的进步中,获得学校归属感。

(2)展现自我,提升沟通交际能力。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生能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往,良性沟通,就能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容易形成学校归属感。因此,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应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及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取得老师与同伴的认可,情感有所系、心灵有所栖。

猜你喜欢
归属感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