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千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 泰州 225300)
廉政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廉政知识、廉政信仰、廉政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综合[1]。做好廉政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干部的为政之德,更关系到人才成长的方向。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阵地,更应承担起廉政文化教育的重任,塑造大学生廉洁自律的品格,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运用廉政文化的理论,在大学生中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廉洁教育,使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受廉政文化影响,从而不断提高廉政观念,增强拒腐防变的思想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对于党政干部的廉政教育,大学生廉政教育更侧重于未来,其着眼于对学生文化素质和廉政意识的教育引导,旨在培养未来社会公正廉洁的管理者,对推进中国法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廉政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方面也都进行了很多尝试,并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以保障廉政文化教育的成效,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在于各类廉政文化教育制度无论如何完善,但其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要得到被教育主体的认同甚而作为一种内在的信念、理念并进而转化为其外在行为规范关键还在于受教育的主体。因此,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必须从大学生出发,坚持学生主体化,从教育主体的个性和具体情境出发,尊重教育主体的道德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学生“从善”的内在需求,使道德这一“人格的守护神”自始至终发挥其内在的作用。
廉政文化教育旨在形成扬廉抑贪的良好风尚,它是一种渗透式、渐进式教育,与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因此要真正达到廉政文化教育的目的,形成清明清正的社会风尚,对“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故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水平是重中之重。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思想活跃,但涉世未深,极容易受各种外来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大学阶段,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更应首先关注思想道德建设,筑牢道德思想底线,从而使其真正发自内心地抵御各种腐败思潮的侵袭。因此,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既定的目标,必然离不开道德建设。
马克思道德哲学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首先是一类人、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关于真、善、美,关于幸福、自尊,关于责任和恻隐之心,关于忠诚、包容,关于生活方针等的观念和思想[2]。换句话说,道德不仅是真、善、美的观念,同时还是“做人的道理”,是人们的软性行为规范,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工具,甚至可以说影响和支配着一切社会关系,一个缺乏道德精神的社会,日常的社会治安必不能保证,更高层的公平正义、长治久安就更不能实现,这样的一个社会,必然人心涣散,缺乏任何的社会凝聚力,作为上层文化建筑的廉政文化无疑也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仅仅只是空中楼阁,因此,道德建设无疑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道德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立法”,是一种自觉调整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约束机制,它通过“评价、命令、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以“应当怎样”为尺度,来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现状”符合于“应当”[3]。廉政文化建设更需要充分发挥道德的这一系列调节功能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是否能成为一个公正廉洁、诚实守信的人,决定了其行为是否符合廉政的标准。如果没有道德建设对人的内在心理进行调节并进而影响外在行为,廉政文化建设必将面临重重困难,正向作用的发挥也必将深受影响,而反之,如道德建设成效卓然,“清正”、“清明”等思想就会成为大家共同认可并遵守的社会准则,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正向的廉政氛围,这一正向的廉政氛围既能增加社会的凝聚力,更可成为支撑廉政文化建设的强大保障。
改革开放四十年,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积累,各类西方腐朽思想也不断侵入并逐步呈现泛滥之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人们的道德约束逐渐松弛,各类道德失范现象不断发生,大学生群体因为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在各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冲击,出现各类道德败坏行为,甚至误入歧途,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各类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当今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从出生至成长均处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优裕,在生活中接触的各类物质诱惑层出不穷,很多大学生在生活中过于追求物质利益,拜金主义盛行,甚至很多贫困大学生一方面申请助学贷款、生活补助金等,而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极度挥霍,购买高档手机、电脑,追求各种名牌,盲目消费、盲目攀比,而这一类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后,由于社会责任感缺乏,自私自利,为满足自己的利己主义,很容易在利益的驱动下滑向腐败的深渊。
诚信原则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只有贯彻诚信原则,才能使全社会人员遵守各类道德规范,形成全社会统一的价值观。而当今很多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诚信观念,从平时的作业抄袭、论文剽窃,再到学期各类评优、评奖、学生入党、申请助学贷款等各环节均存在各类不诚信行为,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大学生为获得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在个人简历中弄虚作假,或是在用人单位确定录用后任意违约等。
虽然大学生们还未真正走上社会,但其身处的大学校园也早已不是象牙塔,受市场经济的各种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类评优评奖、干部竞选、入党就业等环节各种拉关系、走后门,并在当选各级学生干部后,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
廉政文化教育要具有生命力,既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同时也要遵循廉政文化建设内在的规律与需求,因此,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必须以道德教育为抓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德育精神,同时遵守廉政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才能对腐败现象防患于未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4]。中纪委在向党的十八大所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这个兴国之魂。”[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大学生廉政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在此价值观的引领下,逐步激活和拓展道德教育的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开展法制、诚信及公德教育,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各个方面,使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促使他们认识到首先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他们必须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如此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其次,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在追求自身自由的同时,更应具备平等、公正的法律意识,为创造一个日益完善的法治国家做出一份努力;再次,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精英群体,他们担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担当,因而要着力培养其民主、法治意识,通过逐步渗透廉政道德教育,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强化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从而树立正确的廉政价值观。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铸就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如先秦时期周公倡导的“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孔孟的“仁政”、“德治”“爱民”等思想;秦汉时期儒家思想中的礼仪道德被作为治国的首要标准;唐朝则以德礼作为治国的首要指导思想,即“德礼为政教之本”;明清时期廉政思想的创新之处则在于端本清源、“要明于养民”[6]……纵观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中蕴藏着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其中道德教化是古代封建社会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固然,在古代由于儒家伦理观的盛行,道德的作用被无限扩大,但我们依然可批判地接受并继承这一理念,发挥道德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在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中,倡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二字,在言行中讲究“道”,做事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又要讲究“德”,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注重于内求,着力于自律,严于修身,严于律己,而这一点,既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关键。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育人要以德育为先,高校廉政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教育,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被教育主体,为使作用发挥最大化,必须承认并遵从道德教育的价值及规律,引导主体对外在规范的认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内在信念,并进而指导外在行为,这对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廉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