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8-01-28 09:46:38
中国市场 2018年5期
关键词:规范案例物流

孟 琪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209)

物流法律规范是指调整与物流活动各环节有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完整的物流法律,所有的相关法律规范都散见于其他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中,这样不利于物流活动的调整和规范,对于学习相关法律规范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另外,物流法律规范的范围广泛、内容复杂、技术性强并有时涉及国际物流问题的特点更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1 物流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法律作为一门理论联系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并密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且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求只了解相关的法律原理和具体的法律规定,更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学习的法律原理及相关规定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对基本法律理论及知识的理解之上的,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具有传统的“偏见”认为物流法一定是一门又枯燥、又难学、又无实际价值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传统“偏见”,对物流法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过去单一的“粉笔+黑板”的“满堂灌”的教师课堂单向讲授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对法律理论知识的拘泥讲解,淡化了学生运用法律原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锻炼,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课堂气氛沉闷。“物流法”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可能仅仅淡化为一门课,几个学分而已,并不是将物流法作为今后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应该掌握的处理各种相关事务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案为核心,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的重大社会作用。

进行物流法课程教学改革,笔者认为,首先要结合企业实践操作,接触一些企业实际案例,让学生们觉得“物流法”的重要性、实用性和必要性,然后再通过案例教学法,组织分析讨论,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法律原理、法律知识处理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锻炼和增强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关于物流法课程教与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学生层次编著适合学生学习的物流法教材

我国现行的调整物流的法律规范都散见于各种与物流各环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及技术规范、技术法规中,数量多而且内容复杂。所以有关物流法的书籍数量极少,而且大部分相关书籍不适于做大学教材。针对这种现状为了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物流法教材的需求,必须结合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制定物流法教材。

实践中物流是根据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结合的产物,而且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对物流的操作有很重要的意义,都必须受相关法律规则的规范和调整,所以物流法的学习要针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除此之外,还要介绍有关物流法的基础知识和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及运作规则等内容。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有关国际货物流通中涉及的海关通关法律制度、商品检验、检疫法律制度和与解决物流争议相关的各种程序法律规范,比如仲裁、诉讼等法律制度。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除了课堂使用的教材之外,还应配套编著习题集、案例集和试题库等相关资料。

2.2 物流法课程设置的建议

物流法是与物流活动各环节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所以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专业性也比较强,所以讲授之前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并建议在学习了相关物流环节专业知识之后再开设物流法课程,并将物流法课程设置为每周三个学时,以利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受和掌握物流法知识并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实践训练。

第一,开设物流法课程之前的法律知识的准备工作。建议在学习物流法课程之前最好开设“法律基础”“经济法”课程,原因是:一是“法律基础”课程属于大学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中与物流法密切相关的是民法理论,学习物流法时,分析物流活动中物流企业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及承担的责任都会容易得多;二是物流企业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各种公司形式,这些都是《经济法》中关于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的相关内容,有了这些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掌握物流企业的组织形式、运作规则及管理制度等内容。

第二,建议在制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考虑将物流法的课程设置每周三个学时,物流法律规范的内容比较多,物流法律关系比较复杂,需要比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法律知识的掌握有赖于法律实践的应用,学生不可能实际接触到真正的案件,一般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实践实训,需要一定的课时进行配套,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组织1~2次模拟法庭,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价值及适用效果。

2.3 物流法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

建议课堂上渗透案例分析,采用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法律教学案例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解读”。它能引起阅读案例人的反思,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为,只有掌握了分析法律案例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从他人的经验中进行高效的学习,经验证明这种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物流法课程教学改革,一定要从切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入手,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教与学相互融通,进行启发式教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便是案例教学法。

2.4 确立物流法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行物流法课堂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实际上在物流法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确立在主体的地位上,而教师只处于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的辅助地位。

一是物流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三是培养学生学习物流法的主动性;四是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总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物流法课程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5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为了进一步增加物流法律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法律知识的讲授以电子信息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幻灯片、录像、CD光盘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于课堂,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大量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让学生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借助校企合作的“胜利果实”,带领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并向企业专业人员咨询物流法的使用情况,更真实、更生动、更直接;还可以请企业法务部门的专家到学校做讲座,更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 进行物流法课程教学的改革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进行上述课堂教学改革对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加深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观念的学习和理解,并自觉地贯彻实施这些观念;其次,教师应以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尽力掌握完备的法律知识和相应的科学知识,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并具备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最后,教师应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不断进取的毅力、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觉地将坚定的法律信念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1]胡卫萍,李建龙.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15(1).

[2]黎亚薇.试论法律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

猜你喜欢
规范案例物流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