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晨聪,李嘉琪
(中国计量大学 经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来,电子商务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跨境电商的发展尤为迅猛。由于过快的发展,跨境电商在很多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产品的质量问题上。例如,婴幼儿食物用品、保健品、化妆品、食物已经成为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问题的重灾区,这些产品占了跨境电商85%以上的商品份额。质量诉讼的理由主要包括没有中文标签、食物添加成分不符合国标、没有查验检疫证实等。可见,探寻跨境电商产品的质量现状,并寻求科学的监管之道,对于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在国际消费者权日主题会议上,公布了经由跨境电商渠道进口的玩具、纸尿裤和餐厨具等消费品的质量抽查结果,在抽查的1013批次中,检出的不合格项共415批,不合格率为40.9%,质量安全问题非常突出。2012年,从2月的宝洁旗下纸尿裤品牌帮宝适近期受到外洋媒体的持续曝光,称大多数帮宝适纸尿裤婴儿鸷鸟可有“疑似或被证明有毒”,此中一款名为“BabyDry”的婴儿纸尿裤更是被曝含有两种大概致癌的灭虫剂残留,和大概滋扰荷尔蒙体系的二恶英和呋喃。到6月的雀巢公司及旗下品牌克宁7批次共10.82吨来自台湾地区的入口奶粉因“超范围利用养分强化剂维生素B1、B2、B6、B12等”被谢绝入境。从上述案例中,可以清楚看到以食品和日用品的为首的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问题随着跨境电商的日益发展日渐凸显。
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既有国家层面的监管不足,也有电商平台的系统缺陷,还包括生产厂家的信用质量等。
一旦货源难以准确溯源,则假货易于盛行。我国生产的商品为了有些“洋气”,不法商家便贴上都是外文的标签送到海关过关过检。这也是跨境电商中最常见的问题,所以要让溯源成为监管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的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显现上涨的趋向;再加上跨境企业正在转型期,增添长尾品类。随着进口商品的数目和品类的增多,跨境企业就很容易出现监管上的问题,很难确保商品的真实性。
有能力的进口企业,大多会选择和实力进口商家合作;一些中小型跨境企业没有实力选择进口跨境企业。中小型跨境企业在选择进口的厂家时,若是了解合作对象在他国的销售环境、仓储环境、退换货的流程,就有很大可能发生产品质量问题。
按照检验检疫局的通报,查验进口食品主要不合格缘由包括:镉溶出量超标、陶瓷制品铅、蒸发残渣及丙烯腈单体超标、塑料制品脱色、金属制品重金属溶出量、涂层蒸发残渣超标,纸制品荧光物质和铅含量超标;不合格进口服装原因主要为纤维成分与标识不符,pH值、色牢度、偶氮、甲醛等项目不符合我国强制性技术法规要求。
在国内的第三方平台可以通过将质量问题转嫁给经营的国外卖家、代购者,来逃避责任。这使得平台对卖家的规范管理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让一些境外的不法商家生产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入国内。
市场准入资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跨境电商本身资质的准入;二是跨境电商们所出售给消费者的商品的准入。
代购商的市场准入资格规范不够规范。在我国,除了大型的跨境电商电商企业在国家工商局进行备案,获得营业执照之外,另外潜伏在淘宝网上的几近全部代购卖家,仅仅只是在进行了网站上所谓的“实名注册”以后就可以开网店营业了。缺少对代购商主体们的市场准入资格监管,在利益引诱下,势必会导致代购商们填写虚假注册信息,这更不利于工商部门追究其之后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旦消费者与卖家产生商品纠纷,工商部门可能无法确定执法对象,消费者也就会面临投诉无门的境地。
跨境电商产品的市场准入资格需要强化监管。对非现货代购,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没有权力进行监管,只能是在进入我国关境时由我国的海关执法人员进行监管。但针对于现货代购,上至国家工商总局下至各省、市、自治区的工商管理部门,也很少会主动监管个体代购商在网络上销售的商品。那么因为个别代购商没有到工商局进行备案,使得工商部门也没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那么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代购商品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无权享受与正常国内购买商品相同的待遇,对相关质量瑕疵的检验和产品真伪的鉴定,国内同品牌的销售商(特别是一些奢侈品的检测)并不会协助审查。
很多违法违规代购商主要通过人来携带商品或者是邮寄、快件运送商品入境,以此逃避海关监管,针对此类进境商品,我国海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无具体的各类商品合理通关数量的标准。除此,我国《邮政法》仅仅划定物流配送企业对寄出的物品有审查义务,但是对其收到的邮寄品则没有审查的义务,法律也没有明确赋予其这个权利。
针对跨境电商存在的上述质量问题,本文提出GCEC质量监管模型,即海关(Customs)、企业(Enterprise)、消费者(Consumer)和政府(Government)共同构成的质量监管体系。
作为对跨境电商产品质量最有发言权的一方,根据GCEC模型,海关应对每一批次货物的通关率进行上报,每月度进行排名,通关率排名若连续两个月度排名靠后,则海关需对此货物的相应货源引起重点关注。若在观察期间此情况未有好转,则应取消其市场准入资格。
作为对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需要作出承诺保障的一方,根据GCEC模型,跨境电商企业应对每一批次货物的货物进行抽检,若抽检存在不合格品,应立即停止收购该货源的货物,并对该批货物扣押进行全面检查,检查通过的货品方可销售,确保到买家手上的是安全可靠、质量有保证的放心货。此外应重点关注通过该进货渠道进的货物,可能是进货渠道存在漏洞。
作为和跨境电商产品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用户,根据GCEC模型,消费者应对每一产品定期进行用户体验评价。评价包含产品性能、安全性、折旧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综合上述评价得出一个量化的总分,结合海关和企业的质检结果给出的评分,再得出一个总分,这个分数作为对货源商家的评价,供后续消费者参考,并进行末位淘汰制,优胜劣汰。
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者,政府更应关注该行业的整体评价,通过业内产品质量的现状适时采取保障跨境电商产品质量的各项措施。政府的“有形之手”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跨境电商交易中的产品监管缺位的问题。
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障碍。要保证跨境电商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从法律、监管机构和信用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不能萝卜白菜一锅煮,譬如建立试营业机制,优胜劣汰。要求外国出口企业凡是要出口到我国的产品统一使用我国标准,减少因技术问题以外的问题引起的质量问题。修缮《邮政法》物流配送企业对收到的物品有审查的规定。尽快建立各类商品私人携带或邮寄快件额定数量的标准。
第二,设立一批质量检验机构。为了使消费者“买得放心”,有必要建立起一批检验鉴定跨境电商产品真伪、质量瑕疵的机构。同时由这一机构来主要负责GCEC信用体系模型的网站建设与管理。
第三,加强信息透明化。跨境电商企业为方便消费者知晓跨境电商产品信息可以在产品的质保书或包装上附一个二维码纸片,消费者只要通过扫描该二维码即可获知产品质量相关信息,包括GCEC信用体系评分、货源、进货渠道和质检信息等。信息透明化是提升跨境电商产品质量有力保障。
[1]李怀建,沈坤荣.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5(6):62-72.
[2]金虹,林晓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与策略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5(9):40-49.
[3]王雅琦,戴觅,徐建炜.汇率、产品质量与出口价格[J].世界经济,2015,38(5):17-35.
[4]张夏恒,马天山.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困境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5):51-54.
[5]施炳展,曾祥菲.中国企业进口产品质量测算与事实[J].世界经济,2015,38(3):57-77.
[6]徐松,张艳艳.应将跨境电商建成“中国制造”出口的新通道[J].经济纵横,2015(2):26-30.
[7]张杰,郑文平,翟福昕.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了么?[J].经济研究,2014,49(10):46-59.
[8]施炳展,邵文波.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及其决定因素——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微观视角[J].管理世界,2014(9):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