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兴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在当今社会,个性化教育不仅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个性化诉求,不单单是教育内部的原因所导致的,而更多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与国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是相辅相成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个性得到解放和发展,是高职院校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在指导方式上,要改变传统被动的指导学生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传统的高等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听老师在灌输知识,学生更多的是在接受知识而不是掌握知识,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改灌输式的直接教育为引导式的间接教育,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有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理应成为教育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而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成长成为个性独立、极富创造力的人才,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一种高级别的综合性活动,是创造者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找到事物之间的新的关系,进而得出新结论、获得新成果的综合思维过程。虽然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含义,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普遍意义上的高校创造教育及在课程教育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目标主要是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意识,从而开发其创新潜力,进而使得其成为创新型人才。
高职院校在创新性教育上要明确创新性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创新性教育人才的培养理念,不仅仅把创新性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就业能力的提高,更应该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技术人才。
学生要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理念。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是由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两方面相结合进而培养出来的。面对这种情况,高职学生在面对所开设的学习科目的时候都应该积极主动地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再思考,进而得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要搭建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从而确保高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社会、行业和市场中去操盘练手。
一是针对高职学生素质差异,实施分层培养。对于高职学生素质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培养的方式,这样既能很好地落实教学计划,又能满足不同素质的高职学生发展要求,更是对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二是针对高职学生成长特点,实施分阶段培养。对于高职学生成长特点,在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下,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对高职学生进行分阶段的创新创业培养。例如对于大一新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学习和树立明确的创业方向,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对于大二学生应该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对于大三毕业生就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一方面用于实践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今后就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第一,要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教学环境,就是要转变以往的以“教”和“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改为以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创新创业的培养为中心,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二,要完善科研制度。科研是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完善科研制度,首先要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积极吸纳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另外,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也要加大研究性的教学和互动式的培养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对于衡量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对目前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一是要改结果评价为综合评价,把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教学质量的矫正和调控上,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真正培养学生的目的。二是在评价的依据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而不能一味地只看最终的分数。三是可以尝试新的学生评价和考核方式,如在坚持传统的学生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同时,用学生的创新成果或创新创业项目来代替学生的毕业设计,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创新创业。
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拥有一支创新教育团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多学科综合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它需要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教育,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纳入各类社会科学知识。显然,单一的学科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创业的教育要求,这就要求综合多学科的教师,以及从社会中聘请相应的企业家和创业导师等,组成一个综合的教育团队,来对学生进行更好更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相应的实践指导。
第一,校园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和谐发展,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校园文化直接带动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创新创业大赛,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评比,这可直接引导高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对于高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等都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
要实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激励体制,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高职学生学习动手实践,给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要积极促成高职学生的校内创新创业与社会的真正接触,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引领高职学生的高职创业项目走出校门和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而对于没有进行自我创新创业的高职学生,学校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时间,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去。
总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个性化教育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个性化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实证研究,用真实的教学效果来验证个性化教育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完善高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1]李雄文.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策略研究 [J].龙岩学院学报,2016(1).
[2]鲁宇红,张素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关系研究 [J].成才之路,2016(2).
[3]杨羽,王兵,杨东林.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建设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叶舟,孔张炜.大学生应以创业为业 [J].雪莲,2015(35).
[5]霍丽莎,张玲玲,向林那,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探讨[J].中国市场,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