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全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农牧林水服务中心,内蒙古 兴安盟 137608)
农业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事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的机械化发展,也是促进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多元回归模型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农业产业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在经济学领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农业非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是衡量农业发展成果的两大重要指标。根据哈罗德-多玛提出的相关函数计算模型,笔者可以用C-D生产函数计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数(这一指数涉及农业领域中的非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农业产出,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下公式为农业经济领域所应用的C-D函数的主要表达式:
Y=ALαKβ
(1)
对这一初始型函数公式进行变形以后,可以推导出以下公式:
lnY=lnA+αlnL+βlnK
(2)[1]
在上述两公式中,Y代表的是国家的农业总产值。它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组成:一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非生产要素的投入。L指的是劳动力指数,即农业领域的劳动力使用情况;K指的是农业资本系数,它是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经济的资本投入潜能的反映。在经济学领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可以被看作非生产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的反映。假定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为lnZ,则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lnZ=lnY-αlnL+βlnK
(3)
在C-D函数应用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指数理论测算模型以后,研究者可以将以下要素视为因变量:一是传统生产性要素中的劳动力投入;二是农业资本投入。上述两种因变量的设置,可以在对各项投入的产出弹性进行确定的基础上,对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避免。
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信息,201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4412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的增加值为63671亿元。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5190亿元,农业从业人数约4万人。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lnY=42.462-3.743lnL+0.387lnK
(4)
由此计算,从1994年至2003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数在42.2至42.4之间上下浮动。由于这段时期的指数值在平均分以下,笔者可以判定这一阶段事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仍为生产要素。非生产因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但是在2004年以后,国家开始在战略层面关注农业经济发展,因而在2004年至2006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上升至42.6至42.7,2006年国家废除农业税以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数始终在平均值以上,这就表明国家现阶段所出台的农业政策的持续性已经得到了有效巩固。[2]
在农业经济领域,农业发展转变指数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描述具有着粗略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以投入动力指标、技术水平指标、集约效益指标和农业资源环境指标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可以让研究人员更好地明确农业人发展方式的转变程度和转变动因。
为了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人员还需要对其他指标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影响进行分析。多元回归方程的构建,是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重要工具。在对农业政策支持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恩格尔系数等因素进行分析以后,笔者可以构建这样的回归方程:
lnZ=0.18083lnAP-0.72492lnRPN-1.9043lnAEC-2.13277lnUL+0.49493lnAML+1.02016lnIER+2.306417lnPAM+0.0779826lnIR+2.59599lnLP+2.789902lnFUS+2.66055lnFEP+1.0444511lnPEP+75.10971
(5)
在式(5)中,AP为农业政策支持度、RPN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AEC指代的是农村恩格尔系数;UL指代的是城镇化水平、AML为农业机械化水平、IER为有效灌溉率;PAM为农机动力水平;IR为农村集约效益指标;LP为拉劳动生产率;FUS为化肥的使用强度;FEP为化肥的有效利用系数;PEP为电能的有效利用系数。这一方程中的R2值为0.986865,表明这一公式的拟合效果相对较好。这一方程的模型检验值为0.000.研究人员可以借助逐步回归法排除房层中的严重多重共线性,根据这一方程的计算结果,在技术水平层面,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之间存在有正相关关系。农机化水平的边际弹性为0.455;农机动力水平的边际弹性为2.306,上述指标表明农机动力水平已经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配置结构的完善,是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中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农业集约化程度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的影响为0.07798。这一数据表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模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为摆脱土地经营模式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的困境,国家需要对土地流转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进而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
化肥适用效率与农业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生物农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农作物的产出得到提升。加强农业机械在农业施肥阶段的作用,是控制农药用量,提升农药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农机动力水平弹性为2.306,这一数据信息表明农机动力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农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国家需要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合理购置农业机械设备。[3]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促进农机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农机市场的扶持力度是国家在现阶段所要采取的重要措施。
从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来看,相关参数值为0.455,这一信息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未达到合理程度,我国国内的农业生产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调整农业机械化发展结构,是国家现阶段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措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特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让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得到强化。
在农业经济领域,农业发展转变指数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描述具有着粗略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从投入动力指标、技术水平指标、集约效益指标和农业资源环境指标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可以让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转变的影响得到明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国家还需要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发展结构等方面入手,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1]王金萍.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6.
[2]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 [J].上海经济研究,2014(6):34-41.
[3]刘立丹.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4]桑胜,周静.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市场,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