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 平敏艳 浙江工商大学
电商卖家数不胜数。淘宝声称有800万卖家,在这800万店铺中选中一家下单或许是缘分,但其背后更是离不开营销手段。淘宝的付费渠道有很多,比如淘宝直通车、钻展和淘宝客。若要在搜索页面排名前列,必须以高成本花费为代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无法承受。同时用户搜索行为的发生建立在有需求的基础上,每天的日常是用户更乐意通过刷微信、微博来获取信息、交流感情。高成本与低流量的双重压力使得传统电商营销渠道收效不尽如人意。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离不开社交,每天人们使用最多的当属社交app。据2017年Q1季移动App使用情况分析,每月用户使用量最大的社交APP达到了22%,而淘宝、支付宝这类购物APP仅占6%。足以见得社交APP的流量之大。
以微信为例,它拥有超8亿的用户,平均每人每天会花费至少半小时在微信上。其用户基数之大、黏着度之高,让它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无可取代的流量入口。其主要盈利来源为品牌广告收入,利用高浏览量和点击率来吸引品牌方投放广告。其巨大的社交流量未能加以充分利用。
首先,人的社会性和交流需要使得人们在这个信息时代离不开社交软件。相对于购物软件,社交软件的覆盖率和使用频率要大得多。从它们的用户数量可以直观看出:截止到2018年春节期间,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10亿,也是中国首个月活跃人数超过10亿的APP。而同期支淘宝仅有3亿用户。这其中巨大的差额可以表明社交软件的用户中有很大的消费潜力。
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场景下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各个用户的朋友圈中都是与之有一定联系或者存在共同之处的,大多为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类似之人。当用户将商品分享在朋友圈或朋友群中,能更好地提高传播的到达率。
以拼多多为例,在拼团中,用户可以通过邀请朋友参与,一起以更加优惠的价格买到商品。用户自发为商家或者说是平台进行了传播,为商品提供了多个流量入口,这个过程便形成了病毒式传播。同时由亲友推荐,提高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信任和支持度。既能节约营销成本,又能提高产品在用户心中的可信度。
在购物软件中,虽然其他用户的评价也能给消费者一定的参考,但在电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很多商家开始刷好评,使得用户评价的可参考度越来越低。
与购物软件不同的是,每个人之间都是有联系有交流的。共同的购买情境能激发朋友之间的共同语言,增进朋友之前的情感沟通。当购买不仅仅是为了个人需要,而成为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消费者能更加享受这个过程。从而扩大消费涉及面,增进消费力度。
说到社交电商,不得不提到拼多多—这个“三亿人都在拼的购物APP”。这款专注于C2B拼团的APP成立于2015年9月,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成功突破3亿用户数量的大关,一跃成为淘宝、京东之后的第三大电商巨头。拼多多凭借社交电商在早已成熟的电商市场拼出了一条路,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拼多多的核心特征是“拼团+低价”。参与活动的商品价格必须要比淘宝同款要低,但商家需要盈利的话,除了“开源”还需要“节流”,通过压缩成本来获取利润。这就会导致商品的质量下降,甚至是造假。
比如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显示:拼团电商"拼多多"成为2016上半年热点被投诉网络零售电商投诉第一名; 2018年1月10日,集团发布旗下平台《2017年知识产权年度报告》,当中点名淘宝网制售假货商家向微信与"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转移。
用户体验差也是商家为了缩减成本的必然结果。缩减成本不仅仅是从商品质量上体现,更是从包装、物流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这就可能导致用户收到的商品损毁,用户体验很差。
平台还会出一些误导消费者的活动,比如“0元抢”。此活动需要召集一定数量的好友为自己助力或者共同购买,则发起者可以0元获得。此活动事实上是一个抽奖活动,但却未明显向消费者说明,很容易引起误解。导致消费者的心理落差很大,对平台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
淘宝正在努力给自己贴上“时尚、精致”的标签,但拼多多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占据其想要改变的“低价爆款”市场。点开拼多多首页推荐的商品,动辄几十万的销量,无疑拼多多的模式在当下是成功的。
但对于拼多多的评价,游走在两个极端,有的人觉得拼多多很便宜很好用,有的人觉得拼多多是便宜没好货。但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拼多多若仍在原地踏步,是无法获得长久的发展的。
结语:社交电商方兴未艾,拼多多只是为它开了一个头,通过拼多多,人们了解到社交电商的渠道之多,传播之快,潜力之大。但我们无法忽视拼多多存在的“硬伤”。社交电商本身的传播力度以及流量是目前电商卖家所需要的,社交电商魅力非常,更多的社交电商新玩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