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执行主编 :
汉语向来博大精深。最近我在北京的本地新闻上又学习到了一个新的词汇:“本地化”。新闻原标题为:《“本地化”外地车挑战调控“红线”》。原来,是截至今年4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596.8万辆,距离2020年底控制在630万辆内的目标,只剩约33万辆的增幅空间。然而,70万辆长期在京开的外埠车“本地化”后,游离于统计之外,挑战着北京市调控政策“红线”,使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在此之前,喜欢篮球、足球的我知道一个词叫“归化”。那就是球技比较好的球员,能够凭球技加入他们喜欢并且需要他们的国家。这是我能想到的跟“本地化”最为接近的一个词汇了。后者是因为日常工作、生活在北京,但是没有京牌,只能使用外地车牌的车辆来代步,将外地车变得“本地化”。
我能够感受到当地政府近年来对于汽车调控的决心,执行力还是蛮坚决的。从十年前的限号出行,到七年前的摇号限购,都深深地影响了北京以及更多地方的有车一族。
这些调控政策在出台之初无不经历了颇多的争议,现在回过头看来,限行加上摇号的措施出台,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很多东西。最重大的改变就是促进了汽车消费。这里面又可以分为汽油车的消费以及新能源车的消费,以及购车的消费和租车、打车的消费。
前者的效果很明显。下手快的人们,通过购买指定名录上的新能源车,获得了京牌。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肯定不是因为喜欢电动车或者需要电动车才会购买,因此很明显是因为调控政策促进了这部分的消费。还有一部分家庭,他们需要每天通勤用车,限号之后,只好迅速买第二辆或者参加摇号,摇中之后也购买了第二辆车。最后,新能源号牌也人满为患(现在提交申请需要排到202x年了),又摇不上号,又需要用车通勤的人们,交几千块钱给4S店或者相应的“商家”,购买新车上了外地牌,成为了标题所指的本地化的外地车。
后者的效果同样肉眼可见。在最近几年,滴滴打车、神州租车等新生事物发展迅猛。
另一方面,调控政策并没有改进的地方是:市区拥堵和雾霾。
回到我们的主题。北京自2011年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政策以来,2011年1月至2017年11月底,本市小客车净增95.4万辆,年增速由2010年的24.3%降至2.4%。也就是说,“本地化”的外地车数量(70万辆)已经快追上本市调控近8年的净增量。
这个现实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肯定很难接受。不难想象,从今天开始,哪天一觉睡醒就会收到手机推送,一个全新的调控政策扑面而来。
届时,影响的肯定不只是北京市一地,而是全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个地方的用车人群。就如上面的限行和摇号等措施一般,各地纷纷效仿。
*截至发稿日,北京市已出台新规:2019年11月1日开始,非京牌进京证将每年限办12次,每次办理的进京通行证有效期最长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