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00年来布朗族文化发展现状
——以施甸县木老元乡为例

2018-01-28 11:00赵先燕西北民族大学730124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布朗族火塘民族

赵先燕 (西北民族大学 73012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相互影响,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拥有极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所以云南被学者公认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各民族同胞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主要分布在保山、临沧、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就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的代表,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形成相对独立文化格局,文化特色保存相对完整。但近二十年来,随着云南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布朗族传统农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传统文化发展选择面临新的问题。

一、文化中的“乡土味道”

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布朗族文化是布朗族先民在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千百年来,布朗族文化作为维系布朗族人民团结进取的重要精神纽带,被赋予极高的人文内涵。生活在施甸木老元乡的布朗族,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与乡土的亲密接触中,塑造了自己布朗化的“乡魂”。

婚姻是人生头等大事,历来受到布朗族人民的重视,无论是“串姑娘”还是“说姑娘”,或者最后结婚成家,每一个环节都有当地特色风俗。“串姑娘”时,男女青年可互送定情物,心灵手巧的布朗族女子会给心上人亲手缝制“花草鞋”。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之后,便要“说亲”,“说亲”的过程极为复杂,要经过九重礼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女孩的家人严格把关,倘若能顺利通过“说亲”,便能举行婚礼,结婚成家了。婚庆之夜,“打歌”的活动必不可少,村寨中男女老少聚集在举行婚礼的主人家里,围着火塘唱歌跳舞,当地比较有名望的长者会为新人致辞,表示祝福。当布朗族人民在安享生命之道时,对死亡只有平心静气,木老元布朗族丧葬习俗的本土化特色正好诠释了当地“生死归天”的死亡观念。在丧葬过程中,需要经过“安棺”、“守棺”、“起棺”等仪式,下葬的日子必须由当地的“先生”来算,“安棺”与“守棺”时须由死者的亲人日夜守护,“起棺”有诸多讲究,包括抬棺木人数、时间都须严格按照“先生”的要求来安排。木老元布朗族各村寨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本村人死后通常安葬在那里。蔡红燕等人在对布朗族村寨文化考察中,详细了解了布朗族的丧葬祭献习俗,指出木老元布朗族木棺土葬的礼仪体现了当地民众“生死归天”的古朴生死观念。对自然的崇拜源于对自然的畏惧,在布朗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多神崇拜是其信仰核心,木老元布朗族的本土宗教里有诸多来自自然的神,其中包括山神、水神、火神、谷神、树神、寨神等。每逢重大节日,木老元布朗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杀猪宰牛宰羊,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健康、五谷丰收、村寨平安祥和。尤其对火的崇拜,木老元布朗族极其虔诚,每家每户都设有火塘,家中有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要在火塘边商议解决或是到火塘进行祭拜,火塘上支放的三脚架不允许随意触摸、挪动,更不允许往火塘中泼水或跨过火塘。

二、文化发展现状

任何文化若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就需要文字作为载体传承,对于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布朗族而言,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动摇。李杰在《布朗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一文中表明,近年来,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布朗族文化的民族特性逐渐被克服,传统文化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以木老元乡为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观念文化非健康发展

在木老元布朗族村寨,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甚至被动畸形发展。财产成为婚嫁的衡量标准,人们已不再热衷传统的布朗式婚礼,婚礼应有的许多礼节被“抛弃”,婚礼的一切礼仪从简,彩礼极尽奢华,这些变化助长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宗教信仰方面,信仰体系日渐衰微。李杰指出:“布朗族宗教信仰体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一是表现为宗教信仰主体的变化......二是表现为传统宗教衰弱......”木老元布朗族多神崇拜观念逐渐淡薄,加上受道教和佛教的相继影响,传统宗教信仰体系内部混乱,具有极高不稳定性,因而面临巨大挑战。

2.农耕文化走向没落

传统“铁犁牛耕”孕育了这里的农耕文明,刀、镰、犁、耙等铁农具的使用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推进,因而沉淀出许多农耕礼仪。龙瀛和蔡红燕通过田野调查指出,施甸布朗族“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农业祭祀活动有关,农耕礼仪贯穿全年”:正月“祭山神”、“接木龙”,五月“祭五谷神”,六月祭“田公”和“地母”等。在农业祭祀活动中,铁农具被视为“圣物”而受到供奉,田野调查中发现,木老元许多布朗族家庭还保持着供奉农具的习俗,由此可见,农耕文化与传统农业经济二者互为表里。然而,随着木老元布朗族经济生产多元格局的形成,不少布朗族放弃传统农业耕种,发展果林种植,田地逐渐退耕为山林,从事传统型农业生产人口大量减少,传统农业祭祀仪式淡出布朗族视野,农耕礼仪逐渐被埋没。

三、关于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但一味地克服则意味着失去个性,毫无新意。一种民族文化的经久不衰,不仅需要内部的继承性,还需要永葆民族之魂的外驱力。针对布朗族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1.对内:加强本民族文化建设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对于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布朗族而言,提高受教育水平是建设的关键。据了解,木老元乡所设的教学点均开设“双语”教育课程,但课程质量却不够高,“双语”教师的缺乏加上汉语教育的强化,很多布朗族学生难以用布朗语进行完整意思的表达,由于语言功能的退化,布朗族口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即将消失的境地,对此,当地政府要主动认识到继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从行动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计划,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培养优秀的“双语”教育人才,为布朗族文化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为本民族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2.对外:充分利用电子媒体资源

随着电子技术的空前发展,电子信息对于信息的传播呈现出超时空快速传播、多媒体全息传播和普及性传播的特点,电子媒体成为如今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和最大的数字化传播平台,最大程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电子媒体的高速发展极大的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此,黄彩文和梁锐在《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初探》一文中提出:“通过分类定级和价值评估,然后对其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处理,是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他们认为,信息化处理突破了以往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全方位了解民族文化的人文背景。保护和传承布朗族传统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因此要准确把握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大趋势,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将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利用DVR、或采用IP摄像机使图像源数字化,这里的图像源可以来自不同形式,包括图片、视频等,依靠人的灵感、创意和想象力,借助数字技术的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再提升,创造出具有布朗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消费推动布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四、结语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不论是传统或是现代,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存在自有其安身立命之根本。在时间与空间的双考验下,布朗族文化若要长足发展,除了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还需与时俱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保驾护航。

[1]蔡红燕.故园一脉:云南施甸县布朗族村寨和文化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李杰.布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6,1(01):14-17.

[3]黄彩文,梁锐.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初探[J].民族学刊,2014,5(01):16-22.

猜你喜欢
布朗族火塘民族
布朗族民歌
温暖的火塘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大火塘,小火塘
火塘边的乡愁
少数民族音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