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戏”
——鬃人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2018-01-28 11:00张玉花北京化工大学100081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北京

刘 洋 张玉花 (北京化工大学 100081)

北京——这一历史古城,有着三千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年的建都史。正是这天子脚下的六朝古,千百年来融中华民族之精华于一炉,调集外地能工巧匠。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构成了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民俗以民间玩具为载体表现一种宏伟而世俗的生活。京城形成了雅俗共赏的一种文化现象。北京民间玩具诠释着北京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习俗、满族文化等这种独一无二、颇具个性的京城文化。北京民间玩具具有浓郁的北京的地域和地方特色,大气中又不乏精细。

冰心在《我到了北京》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这是一种纸糊的戏装小人……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耍的人一敲那铜盘子,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煞是好看。”所谓的戏装小人即老北京的鬃人,整体造型同京剧人物十分接近,体长10到18公分。几个鬃人在铜托盘中在当当的敲击声中就可做出类似对打的动作,犹如京戏般精彩。

一、 鬃人艺术

1.鬃人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从北京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到成熟其间经历了文明曙光、北方重镇和千年古都的漫长岁月北京除了具有世界闻名的——“皇家文化”。更拥有活跃的民俗文化、庙会文化、传统习俗。北京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社会的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关于世俗化,早在先秦就有赞誉《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孙叔敖者,……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孟子·梁惠王下》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所谓的世俗化指人们对现有生活的一种注重,而不是对于来生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并存使得生活趋于世俗化。在社会意义上,主张世俗化的价值观,是一种积极的倾向,代表着社会进步的象征。

鬃人最初被视为一种儿童的玩艺儿,常常能够在街头巷尾或者赶庙会的过程中见到。从制作工艺上看,其十分精巧细腻,拥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因此后来被视为出色的工艺品。通过对相关资料文献进行梳理可知,鬃人的发源地就是北京地区,追溯其历史也已存在上百年。

第一代鬃人:出现在1910年到1940年间,出自名为王春瑜的民间艺人之手,其灵感来源于戏剧造型,拥有较为突出的民间色彩,同时戏剧特征表现也较为明显。其只有王氏家族制作并单独运营,将隆福寺等地做为其售卖范围。知名戏剧家翁偶虹曾同知名戏剧表演者高庆奎先生一起到隆福寺庙会游玩,其在《逛庙会》(详见1985年出版的《北京话旧》)中对此进行了描绘,其曾经亲眼见过王家相关演出,他认为王春瑜对戏曲十分精通,“鬃人穿戴扮相,……同舞台上的演出一样”

第二代鬃人见于1940到1955年之间,主要制作者为王汉卿,做为王春瑜的后代,其将戏剧人物进行了传承,同时还将民间花会中包括高跷等在内的相关元素融入其中。他曾于1955年应邀制作了部分相关作品并在中国美术馆的推荐下参加出国巡展,获得了极高的赞赏,但上述作品并未得以留存。

第三代鬃人出现的时间为1960年至今,制作者为白大成。其对王氏家族两代制作工艺进行了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包装,使其更具观赏性,使民间玩物完成升级并被纳入民间工艺品范畴,具有较为突出的收藏价值。

白大成自小对戏剧较为痴迷且擅长作画,这显然为他的鬃人创作之路打下来重要基础并开辟了全新的道路,使其能够将浓郁的个人特色融入其中。因为其对戏剧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将包括旱船等在内的各类民间元素进行了淘汰,对戏剧人物尤其是武戏人物抱有极高的创作热情;以往鬃人为蝶式双臂,而他对其进行了更改,使之变得更为强壮,在外形上使其更具力量性,与英雄勇猛的外形和特征十分契合。同时,他对筒子身也进行了改造,使裤、腿、靴等变得更为细腻,充分彰显英雄的风采。另外,其在脸谱、战袍等的勾画上使用工笔并辅以浓重的色彩,因此其笔下的鬃人不仅看起来勇猛异常,也更为华丽。

2.鬃人的制作工艺

鬃人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主体身架用秸秆做成,头与底座皆用胶泥制作,最外层绷上一层彩纸或色绸做外衣,有的絮少量棉花做袄,根据故事与人物不同,勾画不同性格人物的脸谱、服饰等,最后在底座部位粘上长约2或3厘米的猪鬃,如此鬃人便制作完毕。

鬃人之所以能灵活地动起来,秘密就出在它的底盘制作上。实际上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糅合了京剧、物理学与力学的多重知识。由于底盘粘有极具弹跳力的鬃毛,因此其被操动时才能借助铜盘和鬃毛的振动,做出各种相应的动作。因为具有鲜明的动作性,所以这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制作难度也是非同一般,假如一处出错,那么鬃人舞动的姿势就不会那么流畅自然,失去原有的灵动性。鬃人随木棒敲打的力度和角度不同,其转动的速度、倾斜的角度也不一样。简言之这是一项极富技巧的手工艺。

鬃人的创始一辈艺人在发明鬃人时,借鉴了京剧、皮影戏等一些艺术形式的特点,尤其注重将这种手工艺品置于热闹的庙会中去售卖,以扩大知名度,令更多人了解这种发明和技艺。作为第一代鬃人的杰出代表,老艺人王春佩便常于隆福寺摆摊卖艺,因其制作的鬃人惟妙惟肖,深受百姓喜爱,故获“鬃人王”殊荣。1915年,鬃人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银奖,从此名震天下。

作为老北京传统民间艺术品的代表,鬃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蕴含的匠心,跻身于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其既是孩童喜爱的玩具,又是具有很大收藏价值的艺术品,鬃人形象各异,具体形态与所表现的戏剧有关。艺人白大成制作的鬃人,筒式身架,纸糊衣裳,上衣与裤子连缀不分,风格粗狂,脸谱酷似京剧人物,具有浓郁的皮影戏风情。

二、 鬃人的艺术价值

古往今来,大凡立得住、具有超时空性的艺术作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莫不具备三个条件:一、根植于生活沃土;二、得到传统文化的滋露;三、凝聚着艺术家睿智的灵感个相应的技巧。

劳动人民关注的符合人们意愿的生命价值原于最切合实际的生活,所追求的目标是民间美术长河中的种种美好祝愿,从“吉祥”的原始意义中继承 、保留着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体悟人生的价值。为了实现自身的满足和追求,人们用一种精神的模拟形式来表达生命渴求的欲望 ,引申出种种对“如意”的祈求,包括抚慰亡灵的纸扎,广开财源的财神,宜子之祥的泥娃,镇宅辟邪的门神以及上梁立柱,人生礼俗等活动 ,都赋予人生切实需要的功利性色彩和审美形式,形成民间美术千古不灭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内涵。

三、 结语

从古至今,中国的美术形式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演变为战国及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从借助于民间能工巧匠之手诞生的壁画、年画、雕塑,到供奉于皇宫贵族、侯门深宅间的士大夫文人画,甚至扎根于乡野,集结底层劳动人民的智慧而创造的刺绣、剪纸、印染等各色流行美术形式,无一不是反映普通人民的愿望,无一不在表达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它们世代相传,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哪怕踽踽独行,也要披荆斩棘在后世中开创出一条适应自我发展的创新之路。几千年来,中国的民间美术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其默默汲取着民风民俗和一切艺术形式的精华,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孕育其诞生及成长的勤劳朴实的民族及人民。

[1]祁建.北京民间艺术的发展与现状[J].北京观察,2008.02.01.

[2]马立明.北京民间玩具的的民俗特征[J].美术,2004.06.05.

[3]晓然.鬃人文化·微缩的北京韵味[J].中国工会财会,2010.08.03.

[4]白大成—江湖艺人.成都百科。http://www.028pt.com.

[5]同[4].

[6]同[2].

[7]同[2].

[8]华积庆.白大成的鬃人艺术[J].美术观察,1997.02.15.

[9]同[8].

[10]同[8].

[11]同[8].

[12]曹鸣喜.论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艺术价值[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9.25.

[13]王家树.民间美术断想[J].美术观察,1997.2.

[14]董斌.民间艺术之我见,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美术篇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