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性非遗资源的发展策略
——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

2018-01-28 11:00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400067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夏布荣昌互联网+

李 莉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400067)

一、前言

千百年来,我国各地民间社会丰富多彩的传统知识技能体系及其实践,曾经在传统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以“无形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形式,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头或行动得以绵延传承。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升级换代,“互联网+”的发展思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互联网+非遗”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广被讨论的话题。

网络信息有可能造成人们对非遗的理解偏差,剥离民俗的原生性特质,加速多样性文化的消失以及消解民俗的深度。但如果合理利用,将“互联网+”引入传统非遗资源开发领域,同样也可能藉此改观非遗传的承理念,为丰富非遗内涵、增强民间文化活力拓展出更为广阔的传承发展空间。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区国家级非遗为例,探析地方性非遗资源的发展策略。

二、重庆市荣昌区的非遗资源

重庆市荣昌区建县已达1250年之久,2015年改县设区。区内物产丰富,人文鼎盛,荣昌夏布、荣昌折扇和荣昌陶蜚声海内外,这三项传统产品的制作技艺分别于2008年(前两项)和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三项非遗产品与荣昌猪一起被人们合称为“荣昌四宝”,对荣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夏布、折扇、陶器三项非遗产品历史悠久,在传统社会享有盛誉。夏布有“蜀布”“斑布”等称谓,曾作为皇室贡品,在清末民国年间远销海外;荣昌折扇也曾作为贡品,与苏扇和杭扇并称为“三大名扇”;荣昌陶曾被评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全球化、城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技艺面临着生存危机:传统经验的失效,从业人员锐减,传承状况青黄不接,市场开拓困难等等。笔者认为,地方性非遗资源的发展必须考虑时代背景,借助互联网科技拓宽其生存发展空间。

三、地方性非遗资源的发展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全方位保护

互联网的仓储式特征,为非遗的记录、保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手段。我们可根据非遗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尤其是那些因生存土壤的消失而在当代式微的非遗,我们应该进行抢救性地进行记录和保存工作。非遗的特点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我们可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和载体将其保存。不仅有传统的文字记录,还将文字记录数字化,另外还可以建立数据库、档案库、文献化中心等。如方李莉教授所言,今天的非遗保护已从1.0层级走向了3.0层级。但笔者认为,最为基础的保护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应该伴随科技发展不断丰富和更新保护的方式。对荣昌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以影音等方式,尽可能详细地将其传统技艺制作过程进行完整地记录。不仅要让荣昌人了解、尊重、重视自己的文化,也为进行更广范围的宣传传播做好了准备,全方位的保护是传承的基础。

(二)利用互联网扩大宣传范围

互联网“可以在非遗传播中发挥阵地性作用,整合社交网络媒体的丰富资源进行非遗的传播,已经成为非遗走进社会生活的必须渠道。”1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非遗的相关讯息,不仅了解物化的产品上,还要了解非遗背后承载的文化精神,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的精彩。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重视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培养非遗传承人,还需要培养专业的传播人才。如何能让更多的人喜欢,让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和热爱不仅停留在崇尚复古、怀旧的拥趸者之中,让非遗进入年轻人的语境,拥有更广泛的受众。让荣昌陶、折扇、夏布等非遗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现代生活。可借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成功经验,荣昌可以在安陶博物馆、夏布文化园等实体展馆的基础上,研发相关App,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正如夏布国家级传承人颜坤吉说,“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因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不同方式地“使用”才能真正让非遗回归生活。

(三)利用互联网实现非遗资源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互联网将非遗资源尽可能地挖掘,实现其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最大化,以此带动地方社会的整体发展。“‘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向其他传统产业输出优势功能……传统产业不能单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运用,要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与协同,利用明确的产业供需关系,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2根据用户需求,荣昌非遗资源的发展可以采用高中低端分层级的模式:最低层次的体验活动,通过前期网络宣传,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时参与一些如陶器、夏布制作体验活动;中端层次的地域符号传达,让陶器、夏布、折扇等产品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让人们喜欢、买得起,让荣昌元素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最高层次的纯手工艺术品销售,融入荣昌所在地域的自然、历史、社会、民俗等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风格,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互联网营销,让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荣昌非遗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四)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与传统的无形文化各具特点,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我们在认识到“互联网+”为非遗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的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对关系:

1.互联网的跨时空与非遗的地域性、活态性

互联网媒体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为非遗“在新的条件下拓展了新的存续或再生空间……却未必能从根本上的传承机制上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3,互联网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使人们“不在场”的了解成为了可能,但互联网信息的破碎、不连续,割裂了非遗与其存在的具体社区,剥离了其原生性。非遗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其具体文化背景下才拥有完整的意义,一旦语境缺失,只能是一种展演式的传播,并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因此,互联网时代,对于非遗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超越社区边际的横向交流,而应该在注重非遗的地域性的同时重视其纵向传承。

2.创新、传承与传承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非遗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传承,并不意味着全部原封不动地因袭。非遗是无形的文化,是流动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它,创造性地融入时代元素,赋予非遗真正的生命力,使其拥有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传统的非遗是蕴藏在我们身边的富矿,但富矿需要开发和提炼才能升华其价值”4,单靠传承人,是没有办法深度挖掘这些矿藏的。所以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驱动,让未来社会文化多样性成为可能。荣昌非遗资源的发展,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地方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将地域特色充分融入到非遗产品的开发中去。但仅仅依靠折扇、夏布以及陶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很困难的,必须要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如果广大的民众都以传承自己的文化为美、为时尚和新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再是一个问题。5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传统与现代已经不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继续向前推进的基础,甚至是相互促进的力量。传统文化要在当代语境中获得生命,就必须用现代理念去挖掘传统,通过创新不断拓展其生存的空间。“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现代科技对地方性非遗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在此基础上扩大宣传范围。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传承人,还要重视对专门的非遗传播人才的培养。“互联网+非遗”不是目的,只是运用现代理念盘活非遗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注释:

1.杨茜,刘冬青.“互联网+”时代河北传统技艺类非遗媒介使用现状与保护策略探析[J].大众文艺,2016(23).

2.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 ”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

3.周星.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A].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03-220.

4.方李莉.非遗保护的3.0层级与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A].见: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2016中华传统木偶皮影艺术节会议论文集[C].湖北:2016.

5.方李莉.“非遗”保护、古籍研读与“文化自觉”[M].“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非遗”保护,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358-362.

猜你喜欢
夏布荣昌互联网+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研发中心8月建成
冰山
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守护和传承
夏布遇上扎染
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
伍艳辉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