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式与脱化
——莆仙戏板鼓艺术创新刍论

2018-01-28 07:05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351200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司鼓剧种戏曲

(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351200)

王国维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也”。诚然,戏曲就是以“歌”和“舞”作为基本的舞台表现形式,“歌”包含唱腔、伴奏和背景音乐,“舞”则是合乎音乐节奏的舞台化形体动作。莆仙戏属于地方剧种,其基本特征符合戏曲的共性,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乐生命律动的体现。而戏曲音乐的节奏是由司鼓给出,这就决定了司鼓在戏曲音乐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司”者,掌管也;现代叫法之“司鼓”就是掌管鼓板的意思;莆仙方言称之为“鼓头”,“头”者,头首、引领也,与现代叫法异名而同义。

众所周知,司鼓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就是根据曲谱结合剧情指挥音乐演奏、演唱,乃至演员的道白和形体动作的总指挥,决定舞台节奏,营造、渲染氛围,推进剧情在戏曲舞台上的正常演绎。其所司之鼓,习惯称为“板鼓”。“板”者,节奏也。各剧种都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板鼓艺术。莆仙戏的板鼓艺术传统古老,形制健全,鼓具多样,鼓法严谨,传统锣鼓经有400套以上。相关打击乐器有牛皮大鼓、战鼓、花鱼鼓和掷板等,就槌法而言,则有阴阳鼓、双槌和战鼓堂三大类。其击打技法内涵丰富,代代相传,与戏曲艺术同步发展。本剧种板鼓艺术除符合作为音乐的普通共性外,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与舞台演出融为一体的特征。板鼓的实际运用技法丰富多样,以鼓催戏,因戏设鼓,服务于舞台艺术,服务于特定的戏剧情境和特定氛围的营造与渲染。同时,在鼓声上也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除了清、浊、抑、扬、顿等基本要求外,还使用本剧种特有的“压鼓狮”(属乐器附件,为带底座的小石狮子),通过狮子压在鼓面上及在鼓面上不同位置上的移动,可以调节出不同的音色和音域……所以,莆仙戏板鼓艺术基本上能满足各种特定戏剧情境的音乐表现需要。

曾经有亲戚问我:学司鼓到底难不难?我竟不知如何作答……说难,似乎很难,因为司鼓是综合性极高的音乐技艺,并且必须在舞台演出的环境中才能习练,掌握基本技法需要假以时日;说易,似乎也易,有音乐素质的学徒掌握基本技艺后就可以付诸实用,根据曲谱结合剧情打打节拍似乎不会出什么乱子。艺术追求的是创造性的东西,而不是对某种既有模式的搬用。严格说来,每一出戏演出的司鼓都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所以,学司鼓很难。

司鼓技艺有定式与脱化的层次区别。所谓的“定式”,即既定模式,指的是传统技法及其实用性;所谓的“脱化”,则是指在熟练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的创新,属于提高的层面。司鼓人员不应该停留在定式的层面上,而应该勇于追求“脱化”。下面,试讨论与“脱化”有关的若干问题;

一、“脱化”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排演新戏是基于剧本的二度创作。音乐设计是创作,导演、表演、灯光、舞美等也都是创作。然而,鼓点与后台其他器乐演奏因有谱可凭,往往只是一个熟悉磨合的过程,所以在传统上并未被视为创作。在一般情况下,司鼓人员也就习惯地等待着曲谱的完成,等待着与乐队的磨合与熟悉。其实,传统戏曲艺术总是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过来的,传承和创新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孪生兄弟,彼此共存,一成不变的戏曲艺术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现代板鼓仅停留在被动搬用的层面上,那是就是板鼓艺术的偏废,将制约戏曲艺术在当代的继续发展。所以,司鼓者也是重要的二度创作人员,应该主动预先介入,熟悉剧情,参与音乐设计、创作,并与音乐创作人员密切配合,协调沟通,拓展鼓点空间,使板鼓艺术融入舞台艺术整体,保持与剧目、与二度创作的共同创新。

二、“脱化”是板鼓艺术发展的传统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套传统锣鼓经的生成都是板鼓艺术的一次脱化,都是创新或创作成果的结果,因成熟可用而被流传。所以,传统板鼓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搬用,而是一直处在脱化之中。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许多传统剧目中得到印证。如至今保留的传统折子戏《单刀赴会》、《双鞭回两锏》及《元春牵狗》等等都有超乎“常规”的鼓点运用,这些就是传统板鼓艺术“脱化”的实例。

三、“脱化”必须坚持的艺术原则

所谓的“脱化”,是指在熟练掌握和熟练运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的提高和创新行为,是从技法层次提高到艺术层次的飞跃,而不是外行人盲目、无知的指手画脚。所以,板鼓艺术的“脱化”必须恪守以下原则:

1.“脱化”必须循序渐进,承前启后。戏曲是一门传统的综合艺术,文艺内涵积淀深厚,艺术形式相对稳固。尤其莆仙戏更是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浓郁,是历代艺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传承、保护和研究价值。并且,她是地道的民间文艺形式,深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拥有相对雄厚的观众基础。观众眼中的莆仙戏有一种相对稳固的艺术模式,任何有关戏曲改革、创新的行为都必须考虑到传统艺术形式的保留问题,不能给观众造成陌生感。否则,我们将失去戏曲观众,从而陷入更深重的戏曲危机。板鼓艺术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去继承传统,在深入了解现状和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尝试创新。而且,创新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能割裂传统,更不能落古人之窠臼。创新的东西要尊重观众的传统审美习惯,使观众在熟悉感中接受新的艺术内涵,从而实现审美观的潜移默化。

2.“脱化”必须严格遵循戏曲音乐的传统特性,不能以牺牲音乐特性为代价来实现所谓的“脱化”。戏曲以当地民间音乐的高度发达作为生成条件,戏曲音乐是戏曲的灵魂,其音乐特性是分别剧种的重要依据。板鼓艺术作为戏曲音乐的重要内容,其“脱化”行为要严格遵循本剧种的音乐特征和规律,要站在主体的立场上,大胆借鉴、吸收其他剧种和其他音乐艺术可用的东西。如果一味的生搬硬套,那就是否定自我,那就是对传统戏曲音乐的阉割和践踏。

3.“脱化”必须服从剧情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剧情发展的“脱化”,可以使剧情的发展更加顺畅,同时,能够营造、渲染出比文学本更具感染力、更可感的情境、氛围,能够有效增强舞台效果和艺术内涵,给观众以更多的审美享受……但是,如果板鼓艺术的“脱化”游离于剧情之外,那就有司鼓者刻意表现自我的嫌疑,其结果是把一大堆与剧情不相关的舞台信息强塞给观众,将激发观众的厌恶情绪。

猜你喜欢
司鼓剧种戏曲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司鼓在戏曲演出中的重要性探析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