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嫚 刘泽华 张 瑜 郑 艺 章锦河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 210023)
以休假制度为代表的国家政策直接促进了黄金周假日旅游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进一步拉动消费,党中央、国务院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务院于1999年9月18日修订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黄金周制度,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指出黄金周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国内旅游空前火爆”,要“切实抓好假日旅游工作”,其后又于2007年12月14日和2013年12月11日两次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修订,形成了春节、国庆两个7天长假和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3天的长周末的假日格局。2012年7月开始实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政策,也对我国假日旅游市场有较大影响。
自1999年“十一”黄金周起,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已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黄金周制度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黄金周期间出现短时间、高强度、全国范围的假日旅游流是世界旅游业中较为独特的旅游现象。黄金周假日旅游受时间、空间、信息等各项条件的制约,具有与一般时段旅游现象不同的特征,而已有的相关理论在解决黄金周假日旅游流问题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因此黄金周假日旅游现象甫一出现,就受到各界特别是旅游学界的关注,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热点,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有关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研究成果仍以国内为主,仍然是较为年轻的学术领域,有待进行回顾和总结,以进一步明确研究发展方向。
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中使用了“假日旅游黄金周”的概念,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者们把黄金周期间的旅游现象称为“黄金周假日旅游”或简称为“黄金周旅游”,与之相关的休假制度也被称作“黄金周制度”。由于黄金周假日旅游是我国假日旅游乃至假日经济的主体,所以学者们在进行“假日旅游”或“假日经济”的研究时,其研究对象也仅专指“黄金周”时段的假日旅游现象。国内学者们使用的以上各个概念,其内涵基本一致,本文也不再做明确区分。
黄金周时段是旅游业中的“特殊时段”,因此有学者把黄金周旅游流称为“特殊时段旅游流”,有学者从持续时间角度认为黄金周旅游客流是典型的“短期旅游流”,有学者针对客流强度,把“客流的高峰过于集中为特征的假日旅游”称为“假日旅游高峰”或“峰值期”,或称之为旅游流的“井喷现象”。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中以“黄金周”和“旅游”为主题词进行组合搜索,文献类型选择研究论文(期刊、论文集、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得到相关文献1 538篇;以“假日旅游”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得到相关文献806篇;合并两次搜索结果中重复的文献,共得到相关文献1 921篇;对其中发表在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上的论文进行筛选,共得到较高水平的代表性论文61篇,本文重点对它们进行分析。
61篇论文共刊发在31份期刊上,主要来自旅游类、高校学报类和地理类3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分别为20、18、16篇,而经济类期刊仅刊发了4篇,统计类刊物刊发2篇,综合类刊物刊发1篇。表1列出了提供文献在2篇及以上的主要期刊源。
表1 研究文献主要来源Tab.1 The main literature sources
通过对61篇论文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3个主题领域,分别为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休假制度对旅游系统的影响、假日旅游市场及旅游流研究(见表2)。论文发表总数未呈现出显著的年度变化规律,但不同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趋势,其中对黄金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呈减少趋势(见图1)。
表2 各研究主题文献数量统计Tab.2 The literature numbers of diff erent research topic
续表
图1 2000—2014年各研究领域载文数量Fig.1 The paper numbers of diff erent research topics in 2000~2014
除1篇综述论文外,其他60篇论文中使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分别为25篇和35篇。其中定性研究论文逐渐减少,而定量研究论文逐渐增多(见图2)。学者们在进行黄金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时,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20篇论文中有18篇;进行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及旅游流研究时则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前者18篇论文中有12篇,后者22篇论文中有21篇。
图2 不同年份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Fig.2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research methods among different years
25篇定性研究论文中有16篇使用描述性分析,其他9篇论文通过建立相关指数或者理论模型进行规范分析。这9篇论文集中在休假制度对旅游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和黄金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两个领域,学者们构建了黄金周制度路径依赖系统概念模型、拥挤成本模型、闲暇时间约束模型、游客出行选择模型、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等模型,以及使用均匀化指数、碎化指数、风险效用函数等进行研究(见表3)。
35篇定量研究论文中官方渠道和问卷调查是学者们收集数据的主要途径,互联网、股市也成为研究所需的数据源,另外有学者并未明确说明数据来源(见表4)。学者们使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有指数分析、数理统计分析、模型构建3类(见表5)。其中指数分析主要应用在假日时段旅游流时空特征、假日时段公路免费政策的影响、休假制度对旅游需求的影响等研究领域,学者们共使用了18种指数;数理统计分析主要应用在休假制度对居民感知及出游行为、旅游经济、旅游需求的影响、假日旅游者特征等研究领域;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假日旅游流预测、假日旅游市场竞争等研究中,学者们使用的模型有引力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旅游市场竞争态转移模型等(见表5)。
表3 规范研究使用的指数和模型Tab.3 The Index and Model of normative research
表4 定量研究文献的数据来源Tab.4 The data source of literature with quantitative approach
表5 定量研究文献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Tab.5 The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with quantitative approach
进行案例地实证研究的论文共有36篇,各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有较大差异(见表6)。在大尺度(全国、省级)上,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为休假制度的影响、假日旅游流时空特征及预测;在城市尺度上,研究内容主要为假日时段旅游流时空特征及预测、假日旅游者行为特征、假日制度对居民感知及行为的影响等3方面,案例地均为我国的热点旅游城市;在景区尺度上,案例地大多为全国假日办重点监测的景区,其中选择单一景区和多个景区进行比较分析的论文分别为4篇和8篇,主要研究内容有假日时段旅游流时空特征、假日制度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假日旅游市场特征等。
表6 案例地空间尺度Tab.6 The spatial scale of case area
如前文所述,国内学者对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研究集中在3个主题领域,现对其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黄金周假日旅游在促进我国旅游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类问题,因此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假日旅游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休假制度设计及完善研究、假日旅游的生态影响研究等。
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假日旅游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2006年之前,且多为从宏观角度进行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如多位学者认为假日旅游存在主要景区景点超载严重、环境破坏严重、交通住宿紧张、旅游服务质量差等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实行游客引导与分流、优化旅游产品、加强行业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加强信息预报、改革休假制度等对策;赵全鹏研究了三亚市2000年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供需矛盾,发现价格调控措施对海南省整体假日旅游经济反而有不良影响;卞显红重点分析了2000年“五一”及“十一”黄金周的游客量大幅波动现象,认为应调整旅游发展策略,并加大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力度;王晓峰和马耀峰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假日旅游发展的关键,强调应当运用GIS技术、网络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假日旅游客流中长期预测系统。有学者则聚焦于景区超载问题,如樊信友认为黄金周期间景区超载会产生规模不经济;朱玉芳分析了河南嵩山景区少林寺景点黄金周旅游客流特征,提出了旅游容量可供选择的阈值标准以及容量管理调整措施。也有学者认为黄金周假日旅游将趋于理性,如李俊认为旅游者旅游消费的理性化、旅游理念更新以及心理因素等导致“旅游规避”现象,即回避常规的长假旅游,在旅游时间、方式、线路等方面有所改变;杨军则认为黄金周旅游供求关系的平衡将逐渐恢复,黄金周旅游的特殊性将逐渐消失而归于平常。李幼常在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后认为学者们应进一步探讨假日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对如何减少黄金周假日旅游的负面影响进行研究。
有多位学者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假日旅游现象进行规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齐子鹏和张薇建立“正常经济”模型、假日经济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认为政府应该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政策倾斜;贺小荣认为旅游“拥挤成本”可解释黄金周假日旅游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可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类非市场措施来进行矫正;丰广建立了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双约束下消费者选择的模型,认为黄金周假日经济只能对小群体(城镇居民高收入者)产生较大的假日经济效应,应采取措施提升假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休假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休假制度是引发假日旅游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学者们从我国的公众节假日制度修订完善、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等方面,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休假制度进行了专门研究,另外也有学者在研究假日旅游其他问题时对假日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如程遂营和杨劲松等学者提出把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与我国政府2007年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修订较为一致,而王敬武在对取消“五一”黄金周制度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的假日旅游理论发展严重滞后于旅游实践。
在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方面,学者们存在不同的观点。如王兴斌和余杰认为应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带薪休假制度;阎友兵和王忠则认为强制性的带薪休假尚不具可行性,应在先行试点后逐步向全国推行;李俊鹏和徐红罡建立黄金周制度路径依赖系统概念模型分析后认为黄金周制度并非我国最优选择,但是已经陷入路径依赖的锁定状态(Locked—in),短时期内取消会由于巨大的机会成本而变得困难重重,因此黄金周制度在相当一段时期仍将继续推行。
虽然众多学者认为旅游客流高峰对目的地环境破坏严重,但对假日旅游的生态影响的专门研究较少。谢朝武和郑向敏从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角度对假日旅游高峰对我国旅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做了定性研究,并提出了时间分流、客源分流、信息分流、价格分流和景区分流等对策;鲁丰先等测算了黄金周期间嵩山景区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发现其远高于“区域本底生态足迹”,影响因子有旅游流的规模、旅游者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旅游者空间行为、旅游政策与战略导向等。
闲暇时间是旅游需求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休假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居民闲暇时间的总量和结构,从而对旅游系统的各要素均有重大的影响。学者们主要探讨了休假制度对居民出游行为、旅游需求、旅游经济以及旅游业各部门的影响;而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政策对我国假日旅游的影响明显,学者们也对其进行了研究。
1999年第一次改革休假制度对居民出游行为的影响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重点关注,而在2007年再次进行休假制度改革后,学者们选取多个热点旅游城市,就新休假制度对居民出游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如汪德根等以上海、杭州和苏州3市为案例地进行研究发现取消“五一”长假对居民休闲旅游影响较小,对长途探亲或远程旅游的实际影响并不大;王琪延和龚江辉对比2006年和2008年两次调查结果发现“渗透效应”削弱了小长假的价值,新休假制度没有对北京居民的短途旅游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王伟红则认为新休假制度下短线游增加,远程游将集中在“十一”、春节、带薪年休假;王莹和徐东亚对杭州旅游者进行调查后发现新休假制度实施后人们的出游意愿更加强烈,出游空间距离缩短,更喜欢与家人一起出游,并以自助式旅游为主。
休假制度对旅游需求影响研究的成果也出现得相对较晚,对1999年第一次改革休假制度的研究成果在2006年才出现,如刘泽华等分析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历年的客流量后认为黄金周制度对旅游需求增长的作用明显,同时使旅游目的地客流的年内分布有所改变;张朝枝和保继刚分析武陵源的历年客流量后认为休假时间的集中化趋势增加了该时段的客流量,但对全年的客流季节性并无显著影响,同时“黄金周”效应开始外溢为“黄金月”。而2007年再次改革休假制度后的次年就出现相关研究成果,如郭晓东等认为新休假制度可优化我国的旅游流时空结构,提高居民旅游时间分布的碎化程度与均匀程度,形成中远程客流与近程客流平分秋色的空间格局;李飞则对比国家假日办106个重点监测景区的客流量数据后发现“五一”黄金周景区荷载率与往年相比并无变化,而“十一”黄金周景区荷载率达到新的高峰值,所以国家缩短“五一”大长假,增加3个小长假,并没有达到平抑“十一”黄金周长假出游高峰的预期目标。
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如何,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如张旭昆和徐俊通过建立闲暇时间约束模型分析认为“假日经济”现象是因闲暇时间充分集中而引致的消费热潮,是一种短期经济行为;而阎友兵和王忠分析1999—2009年黄金周国内旅游份额、国内旅游消费指数和国内旅游贡献率后发现旅游黄金周对旅游业的贡献巨大,发挥了重大的经济功能;廖凯等对1989—2007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黄金周制度作为政策变量对国内旅游收入增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者们分析了休假制度对酒店业、旅行社业等旅游产业部门的影响,如张信东等发现“黄金周”事件对旅游酒店板块上市公司价值增长有短期正面效应,但从长期和总体来看,负面效应更加明显;李丹等认为旅游黄金周给旅行社带来了巨大效益,但也给旅行社造成了巨大压力;余杰认为2007年休假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短线旅游发展,但也使“五一”长假商机减少,“十一”、春节将面临更大的旅游危机;许曦发现小长假制度的实施对重庆旅游业发展总体影响不大,而且各部门受到的影响各不相同。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政策,对我国假日旅游的影响较大。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如杨晓霞等分析2008—2012年间我国大陆28个省级行政区“十一”黄金周的旅游收入,发现“免费政策”对全国假日旅游经济具有强度有限的正向拉动作用,且在各省区间的差异较大,而近半数省区存在逆向拉动作用;而学者们分别通过游客出行选择模型、效用函数和风险效用函数进行分析,认为高速路免费政策导致社会福利的极大流失,并降低了个体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和收益。
学者们主要对假日旅游的市场特征和游客行为特征、假日旅游流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假日旅游流预测进行了研究。
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假日旅游市场特征进行研究,如魏遐和吴必虎对1999年国庆假日旅游市场分析后发现旅游有效供应不足、供需矛盾存在于多方面;李景宜分析我国9个重要山地旅游地后发现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是影响黄金周市场竞争态和市场类型的重要因素;徐菲菲等分析2001年黄金周南京旅行社出游广告后认为应在制度改革、产品创新和广告表现3个方面加以改进;刘泽华等分析南京市中山陵景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后发现“五一”小长假客源更多集中在近程,“十一”黄金周及暑假时段则远程客源比例增加,而距离、人口、收入3个因素对旅游地客流量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
学者们通过问卷调查,对黄金周期间国内多个热点旅游城市的游客行为进行研究,如孙优萍分析了2001年黄金周期间杭州游客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对杭州旅游产品的总体评价和对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认知度;王一兵对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在烟台8个风景区的游客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收入、旅游成本及景区的旅游价值是影响黄金周旅游消费决策的决定性因素;李瑛和张龙通过对西安地区2006年“五一”黄金周游客问卷调查,发现出游动机、目的地停留时间、伴游人数等因素决定了旅游者的出游模式、花费模式和花费水平,且不同旅游方式的花费水平差异明显,西安地区国内旅游市场以中低消费游客群为主体。
假日旅游流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高峰期景区容量管理的基础,但相关研究成果迟至2010年才出现,如刘泽华等以北京市、黄山市、西安市以及云南省各景区为案例,发现受资源、区位及交通条件的影响,形成黄金周旅游客流时间分布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响应现象;多位学者选取陕西关中地区各景区以及西安市13家景区进行研究,发现各景区黄金周旅游流都会出现井喷现象,区位条件、交通、资源禀赋以及旅行社推荐和个人行程安排等因素共同影响景区客流量的时空变化,景区系统等级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梁增贤和保继刚发现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黄金周旅游流时间集中性较低,而受主题公园类型、市场结构和气候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客流波动存在明显差异;李伟等对武汉市18个主要旅游景区进行分析后发现旅游目的影响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同时也发现旅游流空间分布对区域旅游地理结构的响应现象;李志飞和夏磊发现我国“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一直稳步增长,空间分布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交叉梯形格局,并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对假日旅游信息流的研究近年也开始出现,如林志慧等发现47个百强景区的黄金周旅游信息流呈现明显“井喷现象”,网络关注度均偏向黄金周前期,且“十一”期间较“五一”期间偏向更明显;王硕等发现庐山、华山、八达岭长城等景区黄金周内的游客量变化特征相似,均呈现倒U形特征,且各景区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假日旅游流预测是进行高峰期客流管理和调控的基础,学者们应用不同的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如王道林建立灰色模型对全国黄金周旅游人数及收入进行预测;王景艳和化存才应用二次函数模型和凸分布函数模型,分析并预测了云南各旅游片区的春节黄金周客流量和床位出租率;雷向杰等通过建立模拟方程和修订方程重点分析了降水对西安黄金周旅游的影响,认为可以通过黄金周天气预报对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进行预估;王炼和贾建民发现结合了网络信息搜索的旅游需求预测模型能够对短期、景区层次的旅游需求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中检索到的1 921篇文献进行筛选,选取较高水平的61篇论文作为研究文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期刊源、研究主题、研究的年度变化趋势、研究方法、研究案例地、研究内容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对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旅游类、高校学报类和地理类3类期刊上。学者们主要关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休假制度对旅游系统的影响、假日旅游市场及旅游流研究等3个领域,其中对黄金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呈减少趋势,而关于休假制度对旅游系统的影响、假日旅游市场及旅游流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论文逐渐减少,而定量研究论文逐渐增多;部分定性研究的论文通过建立相关指数或者理论模型进行规范分析,在定量研究中官方渠道和问卷调查是学者们收集数据的主要途径,互联网、股市也成为研究所需的数据源;主要分析方法有指数分析、数理统计分析、模型构建三类。实证研究的案例地空间尺度以城市和景区为主,其次为全国、省域尺度或者多城市的区域尺度;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重点也有所差异。总体来看,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在客观上反映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研究成果现状,对国内开展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客流高峰已渐趋常态,已有对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研究成果可为非假日时段的旅游管理与调控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为其他系统应对需求短期暴增时段内的突发事件提供借鉴。
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如2014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以及“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等要求,并于2014年9月撤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将其职能并入新建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等。
而综观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在部分研究领域仍未取得共识,而且未来可从以下内容和角度,进一步深入拓展研究:
(1)休假制度的设计和完善仍缺乏公认的研究结论,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公众节假日制度的修订完善以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措施等领域,加强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为我国假日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是我国旅游学者面临的迫切学术任务。
(2)已有的黄金周假日旅游研究集中在对旅游系统的影响方面,多从经济、产业的视角进行,但仍存在深入分析的余地。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形成突破:第一,黄金周内需求短期暴增对于旅游系统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和行为主体的影响;第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和行为主体对于黄金周的应对措施。例如,对国内某些目的地、景区成功应对黄金周高强度客流量的措施进行总结,可以为其他系统应对需求短期暴增时段内的突发事件提供借鉴,如体育事件、节庆旅游等。
(3)文化演变的研究多需要较长的时间尺度,相对而言,黄金周周期较短,由于时间尺度的不对称,基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黄金周进行的研究较为薄弱。但黄金周现象现已趋于常态,并且随着国民旅游需求的进一步增长,黄金周中存在的问题会日益凸显,未来有必要加强基于社会文化角度对黄金周的研究。
黄金周对游客产生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往往被忽略。黄金周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往往是学术研究的聚焦所在,主要影响具体表现为破坏了区内的文化民俗传统,影响了区内的旅游文化环境,给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不便,如交通拥挤、物价上涨以及可能造成的犯罪率增加等。
(4)已有研究的案例地多为热门旅游城市以及高级别景区,未来需加强对各类型、各等级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从研究尺度上,需要加强对微观时空尺度假日旅游流特征及预测的研究;并在智慧旅游时代新形势下加强对假日旅游流大数据的分析以及旅游信息流的研究。
(5)我国的假日出境旅游流对世界旅游业的影响将日益显著,在休假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游客出境主要集中在黄金周的时间模式随着出境游市场规模膨胀将表现得更为突出。但对我国假日出境旅游各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如假日出境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假日出境旅游流对目的地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3方面的影响,假日出境旅游流的时空特征等方面。“黄金周”期间闸涌式出游将给出境旅游的经营者和接待地带来巨大压力。假日出境旅游流对目的地国家的经济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设备短期投资以及就业等方面,例如在没有长期稳定雇员情况下难以保证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标准等。而生态方面的影响则表现为大量游客的进入增加了常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压力,造成了交通拥挤、干扰野生动物、步道踩踏和侵蚀及垃圾等问题。
本文的研究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样本来源仅限于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期刊文献,数据广度有所欠缺。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对研究样本做进一步的拓展,并且增加相关国外文献的对比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统计为主,下一步可以尝试运用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对样本研究方法和内容的梳理,未来可以增加对样本引用情况的分析,对研究内容做进一步的拓展。
[1]程遂营.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刍议[J].人文地理,2006,21(5):51~54.
[2]李幼常.黄金周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11):12~18.
[3]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J].旅游学刊,2002,17(4):51~54.
[4]阎友兵,王忠.关于旅游黄金周的战略思考:基于统计分析的视角[J].软科学,2007,21(4):93~97.
[5]李俊.黄金周“旅游规避”及对策探讨:2005年黄金周旅游市场动态分析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73~78.
[6]杨军.黄金周旅游的理性回归[J].旅游科学,2005,19(1):48~51.
[7]雷向杰,张文静,赵晓萌.降水对西安黄金周旅游影响的模拟评估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1):133~138.
[8]廖凯,徐虹,杨威,等.黄金周休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10):12~18.
[9]李俊鹏,徐红罡.路径依赖中的黄金周制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3):68~83.
[10]刘泽华,张捷,史春云,等.黄金周制度对旅游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8):84~87.
[11]李丹,刘晓萍,杨悦.黄金周对中国旅行社业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44~47.
[12]王莹,徐东亚.新假日制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在杭休闲旅游者的调查[J].旅游学刊,2009,24(7):48~52.
[13]杨晓霞,唐飞,向旭,等.收费公路免费对假日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2012年“十一黄金周”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0):133~139.
[14]陈春琴,肖洪根.浅析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69~73.
[15]汪德根,章锦河.假日旅游经济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9(3):362~366.
[16]李芳,齐雪青.浅析我国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旅游科学,2001,15(1):10~13.
[17]赵全鹏.三亚“价格调控”假日旅游供需矛盾的利弊及对策[J].旅游学刊,2000,15(4):9~13.
[18]卞显红.我国假日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步研究[J].广西师范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3):48~52.
[19]王晓峰,马耀峰.我国假日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4):471~474.
[20]张信东,宋鹏,秦旭艳.旅游经济增长点分析:基于黄金周效应的实证[J].旅游学刊,2008,23(10):16~22.
[21]刘泽华,张捷,吴小根,等.特殊时段旅游客流时间分布对旅游地理结构响应研究:以北京、黄山、西安TDD黄金周旅游客流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1):129~133.
[22]刘泽华,顾宗欣,王楠楠,等.闲暇时间约束对中山陵景区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3,32(9):1737~1746.
[23]李志飞,夏磊.中国特殊时段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十一”黄金周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0):37~46.
[24]王硕,曾克峰,童洁,等.黄金周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相关性分析:以庐山、华山、八达岭长城风景名胜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1):182~186.
[25]李伟,胡静,陆汝瑞,等.基于旅游目的的特殊时段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180~186.
[26]贺晓慧,白凯,卫海燕,等.西安特殊时段旅游流规模分形结构特征研究:以“十一”黄金周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34(5):858~865.
[27]刘泽华,Haitao Li,史春云,等.短期旅游流时间分布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响应:以云南省黄金周旅游客流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12):1624~1632.
[28]谢朝武,郑向敏.假日旅游高峰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策分析[J].旅游科学,2001,15(3):33~35.
[29]魏遐,吴必虎.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供需关系研究:以1999 年国庆假日旅游潮为例[J].人文地理,2000,15(6):29~33.
[30]张子竞,马耀峰,白凯.陕西关中地区旅游流“井喷效应”的时空演变规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4):363~365.
[31]赵安周,白凯,卫海燕.西安旅游流“井喷”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9):39~47.
[32]林志慧,马耀峰,刘宪锋,等.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12):2427~2433.
[33]樊信友.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经济学分析:兼论黄金周规模经济现象[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90~92.
[34]朱玉芳.旅游景区核心景点旺季时段旅游容量阈值管理研究:以河南嵩山景区少林寺景点为例[J].林业经济,2011(10):83~86.
[35]齐子鹏,张薇.论假日经济内涵、特征及其与假日旅游之联系[J].旅游学刊,2001,16(4):31~33.
[36]贺小荣.我国假日旅游市场外部不经济的表现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6):83~86.
[37]丰广.假日经济模型分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43~46.
[38]杨劲松.国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旅游学刊,2006,21(11):19~24.
[39]王敬武.由“五一”黄金周调整引发的理论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38~42.
[40]余杰.论假日制度调整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5):59~61.
[41]鲁丰先,秦耀辰,徐两省,等.旅游生态足迹初探:以嵩山景区2005年“五一”黄金周为例[J].人文地理,2006,21(5):31~35.
[42]汪德根,陈田,刘昌雪,等.发达地区居民对节假日调整影响休闲旅游的感知分析:以上海、杭州和苏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5):1414~1426.
[43]王琪延,龚江辉.新休假制度对北京居民旅游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9,24(9):43~47.
[44]王伟红.新休假制度对我国居民出游行为的影响及旅游业应对策略[J].旅游科学,2009,23(6):62~68.
[45]张朝枝,保继刚.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流的影响:以武陵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6):1295~1303.
[46]郭晓东,肖星,房亮.新休假制度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及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5):38~41.
[47]李飞.新休假制度对“黄金周”旅游客流的影响及其政策意义:来自国家假日办重点监测景区的证据[J].旅游学刊,2009,24(6):12~18.
[48]张旭昆,徐俊.消费的闲暇时间约束模型与假日经济现象[J].经济评论,2001(5):45~48.
[49]廖凯,徐虹,杨威,等.黄金周休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10):12~18.
[50]许曦.小长假制度实行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江苏商论,2010(5):101~103.
[51]陈豪,王宇熹,李春晓.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引导假日旅游供需平衡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1):83~91.
[52]高磊,庞守林,成小平.黄金周高速路免费的消费者效用风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21~26.
[53]李景宜.“黄金周”山地旅游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研究[J].山地学报,2002,20(5):531~535.
[54]徐菲菲,何太蓉,刘庆友,等.黄金周旅游广告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80~83.
[55]孙优萍.黄金周杭州旅游客源社会经济结构分析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8(1):27~30.
[56]王一兵.基于随机效用模型的黄金周旅游需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2):59~61.
[57]李瑛,张龙.国内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花费模型的构建:以西安“五一”黄金周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6):25~30.
[58]李瑛,刘科伟.旅游目的地区域国内旅游花费的差异性分析:以西安市五一黄金周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1):115~118.
[59]梁增贤,保继刚.主题公园黄金周游客流季节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1):58~65.
[60]王道林.灰色理论在黄金周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预测中的应用[J].泰山学院学报,2004,26(6):6~9.
[61]王景艳,化存才.春节黄金周云南旅游片区人流量的模型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S1):15~18.
[62]王炼,贾建民.基于网络信息搜索的旅游需求预测:来自黄金周的证据[J].系统管理学报,2014,23(3):345~50.
[63]李仁杰,傅学庆,张军海.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 载体、空间化与时空尺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49~55.
[64]Milman A,A Pizam.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on Central Flori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15(2):191~204.[65]厉新建.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变化与趋势[J].人文地理,2006(3):83~87.
[66]王兴斌.“黄金周”利弊参半 带薪假势在必行[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11~15.
[67]Baum T,Lundtorp S.Seasonality in Tourism:An Introduction [A].Baum T,Lundtorp S(Eds.).Seasonality in Tourism
[C].Oxford:Pergamon,2001:1~4.[68]Grant M,Human B,Le Pelley B.Seasonality[R].London:British Tourist Authority & English Tourist Board,Insights—Tourism Intelligence Papers
,1997 :5~9.